在东北,名字里带有“窝棚”字样的村子有很多,其中不少都曾是贫困村。沈阳市辽中区西北部的大兰窝棚村就曾经是其中的一个。
三年前,有430户村民的大兰窝棚村里,低保户就有37户,同时还有五保户6户、残疾人4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56人,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在脱贫攻坚期间,这个被挂牌的“软弱涣散村”不但一举摘掉贫困帽,还打造出集体支柱产业与区域品牌,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这个村集体年收入不足6万元的村庄是怎样走上振兴之路的呢?近日,大黑岗子镇党委书记王大勇和大兰窝棚村书记刘文新,讲述了窝棚变良田的致富密码。
水稻种植是大兰窝棚村的“传统产业” 供图 大黑岗子镇大兰窝棚村村委会
需要帮扶的“软弱村”
“大兰窝棚村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人均收入低等多方面因素曾被评为省级贫困村,2017年村集体年收入不足6万元。”大兰窝棚村书记刘文新介绍,从2018年开始,区包镇领导、驻村工作队、镇主要领导到大兰窝棚村指导工作。
大黑岗子镇党委、政府从人、财、物上面给予大兰窝棚村大力扶持,为进一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结合大兰窝棚村实际制定了发展规划。
辽中区全面争取涉农惠农、扶贫开发、城镇建设等资金和政策,对原有村部整体维修;2018年精准扶贫修路7.6公里;创建老年养老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档案室、便民服务点等设施。
整体维修后的村部办公室 供图 大黑岗子镇大兰窝棚村村委会
想振兴 先抓基层党组织建设
“我们利用近三年时间,把大兰窝棚村建设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体现乡土风情、设施优美、党的建设全面强化的领航示范村。”大黑岗子镇党委书记王大勇介绍,村“两委”班子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强化村党支部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村“两委”班子积极落实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加村庄自身发展后劲,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
对于村“两委”班子的转变,村民们看在眼里。村民王丽说,村领导不但转变了工作作风,而且理清了村庄发展思路,“他们是能干事、能带头创业、能服务百姓的村领导集体,跟着他们干有奔头!”
农业结构调整撬动经济发展
大兰窝棚村借力国家惠农政策,组织成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组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壮大村集体经济,并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
水稻香米成为代表辽中的无公害大米 供图 大黑岗子镇大兰窝棚村村委会
大兰窝棚村开展三资清理工作,共清理出土地资源600多亩、荒坑200余亩,为壮大本村集体经济迈出第一步。
“土地流转是我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王大勇表示,大兰窝棚村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稻田养蟹开启脱贫致富路
“由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我们村正是走出了这三步,才走出了困境。”刘文新介绍,大兰窝棚村部分群众大胆尝试清水稻田螃蟹养殖。共计500亩的清水稻田螃蟹养殖,创造了辽中区无井水养殖螃蟹的历史,不但单产亩可增收600元,也开辟出辽中区稻田养蟹的区域品牌。水稻香米还代表辽中地理标识无公害大米销往天津等地。
村民在稻田里放养螃蟹苗 供图 大黑岗子镇大兰窝棚村村委会
“变成蟹田养殖之后,水稻不打农药了,大米的价格也提高了,卖螃蟹还能额外增加一部分收入。”村民郭洪学说,村民们对这个变化非常满意。而事实上,正是这个转变让大兰窝棚村脱胎换骨,摘掉了贫困帽。
刘文新表示,村里推行“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模式,推进水稻旱做与水稻香米种植;邀请水稻研究所与技术部门专家,给百姓讲农田技术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看似很小的变化,集中在一起就带来了大兰窝棚村脱贫致富的大改变。
水田收割也能“增加”农民收入
“大兰窝棚村是水稻种植的大村,水稻种植面积4700多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0%,种植水稻户占全村的40%。”刘文新注意到,每年仅大兰窝棚村收割水稻的费用就高达50万元。
农机服务小组在水田收割作业 供图 大黑岗子镇大兰窝棚村村委会
农机服务小组在收割作业 供图 大黑岗子镇大兰窝棚村村委会
刘文新带领村领导班子充分研判后,决定有效利用外界帮扶资金,成立大型农机服务小组。每台机械日工作量40亩,可将收割价格控制在每亩70元,村民每收割一亩地就能节省30元;对于贫困户的收割费用,村里在减半后作为红利返还,这样贫困户人均可分到700元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可以跟随农机服务小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天还能增收200元左右。一个秋收作业下来,总共可为贫困户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
“3年时间就能收回机械投入成本!”刘文新表示,结束本村田地收割后,农机服务小组还可以到相邻的农田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文冠果将是大兰窝棚村的未来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早在2017年,大兰窝棚村就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集体支柱产业,组织人员到朝阳实地考察文冠果项目。
刘文新(左二)陪同沈阳市乡村振兴局领导考察文冠果种植情况 供图 大黑岗子镇大兰窝棚村村委会
“种植文冠果的收益可惠及三代人,逐步可作为村支柱产业。”刘文新表示,文冠果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引导青年自主创业,在建设初期和生产旺季还能提供就业机会,极大地促进农民增收。“未来十年,文冠果树进入盛果期,亩效益可达三千至五千元。”对此,刘文新非常有信心。
未来,大兰窝棚村将继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科学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文 袁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