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彰武:光伏聚能 黄沙生“金”
2022-06-17 09:24:36来源:辽宁日报编辑:王巍责编:冯薇薇

  开栏的话 郡县治,天下安。作为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县城发展事关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医疗、就业、居住环境等明显改善,县城发展迈入新阶段。

  6月17日起,辽宁日报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专栏,通过讲述辽宁省各地的振兴故事,展现新时代县城风貌,激励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长空之下,追光逐日的光伏板整齐铺开,汇成一片壮阔的“蓝海”。环顾四周,疏林草原上满是挺拔苍劲的樟子松和亭亭如盖的五角枫。在蔚蓝晴空的映衬下,满眼的绿意越发干净洗练。这里,就是位于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的光伏治沙项目。

  6月14日,记者驾车刚驶出新鲁高速公路章古台站,就看到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上书“彰武——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几行大字。

  1952年,我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建立,肩负起探索科学治沙的历史重任。在持续抓好防风治沙的基础上,近年来,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彰武县开创出“以光锁沙”新模式,不但实现了沙化土地治理,更输送清洁能源,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京津冀的生态屏障和绿电基地。

  早在2013年,彰武县通过高质量招商引资,吸引华能、三峡、华电、辽能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在靠近科尔沁沙地的北部乡镇,利用荒漠化严重的低效能土地建设光伏治沙示范项目,目前已形成10.4万千瓦规模。

  “风是沙漠的腿”,肆虐的狂风会带着沙丘到处移动。一排排如同“持盾军阵”的光伏组件,具有良好的挡风、防风作用。三峡新能源彰武发电有限公司值班长张鹏说:“通过合理设置光伏板间距和有效遮阴,较大程度地减少了风蚀,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记者看到,光伏板下绿草如茵,繁花点点。张鹏说:“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原生动植物生长逐渐恢复,山鸡、兔子等野生动物也在此安了家。”

  在国家鼓励和支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当下,彰武乘势而上,打造1.38万亩“光伏+”生态产业综合基地。在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后新秋镇、冯家镇境内,一排排光伏矩阵如波浪般向远处不断延伸。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赵立仁把“光伏锁沙”的好处总结为“能源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沙地增绿”。2021年,全县光伏累计上网电量1.39亿千瓦时,产值达1.26亿元,税收2536万元,有效缓解了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了投入一次、固沙长久的生态效益。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农民进场务工等方式,有效解决了沙区农民收入偏低、收入来源单一等突出问题。

  荒漠化治理、光伏发电、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光伏锁沙”一子落下,多题立解。

  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形象地将治沙比喻成医生治病:“要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把脉问诊,开方抓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机农业、特色旅游业等产业,真正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让彰武人引以为傲的是,他们不仅挡住了沙地南侵的脚步,将辽宁省防风固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前推进了13公里,还探索出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等新模式,点沙成“金”。

  近年来,彰武县启动了百万亩草原生态恢复工程,打造了辐射70平方公里的柳河生态湿地,沿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边界营造了宽2公里、长171公里的防护林带,北部地区严重沙化面积减少30%以上,初步形成了1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屏障。

  系统治理让“绿色长城”的体量更大,效能更好。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9%增加到31.47%,草原植被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平均风速由每秒3.4米降至每秒1.9米,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十年的平均5天,6座万亩流动沙丘得到固定。省气象局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沈阳市大气降尘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8.6%,彰武在辽宁省生态环境治理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彰武治沙的可贵之处在于,围绕打好“沙牌”,走好“沙路”,对沙与生态、产业三者关系的认知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成果更加丰厚。牢牢把握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主线,不断开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增值转化路径。未来,将发展“以工用沙”,实施“以肥改沙”,推动“以调减沙”,加强“以养退沙”,推行“依法治沙”,走出一条绿富同兴的特色发展之路。(辽宁日报记者 侯悦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