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聚焦十方面重点任务 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22-09-30 19:44:0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黄非责编:邱观史

有效落实《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_fororder_dbb683fc357d21d921edd367be0d41f

发布会现场 摄影 高铭蔚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到2025年,辽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将到13.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辽宁省政府日前印发《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辽宁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路线图、施工图”。

       9月29日,在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辽宁省能源局局长汪洪溟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实施方案》要求,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鲜明优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

有效落实《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_fororder_89accbe81d6ff8b28c3a126ec1743fa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辽宁省能源局局长汪洪溟作发布 摄影 高铭蔚

       《实施方案》提出十个方面重点任务。

  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辽宁将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7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4000万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50%。

  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石化行业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完善烯烃、芳烃、精细化工产业链,加快建设盘锦辽东湾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将大连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钢铁行业要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高质量建设新一代沿海钢铁基地,深入推进钢铁企业清洁生产改造。有色金属产业要严控低效产能盲目扩张,引导产业链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先进材料延伸,促进有色行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建材行业要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建立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机制,重点发展非碳酸盐钙质原料替代技术,推广平板玻璃富氧燃烧等低碳技术,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

  推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辽宁将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辽宁将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到2025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例达到1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新增城市公交、出租车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基本达到100%。

  推进节能降碳提升能效。辽宁将全面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动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依法依规推动低效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有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

       推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辽宁将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到2025年,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强化绿色低碳创新支撑。辽宁将打造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高地,鼓励清洁能源、工业流程再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完善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进培育一批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顶尖人才和领军团队。

       巩固提升碳汇能力。辽宁将巩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到2025年,森林蓄积量不低于3.81亿立方米。

       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辽宁将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宣教培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辽宁将推进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动联动有序达峰,积极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文 高铭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