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沈阳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沈阳将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九大行动,实施54项重点工程,力保城市“绿水蓝天”。
发布会现场 摄影 于镕嘉
1月19日,在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12+1”赛道2023年工作亮点及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晨宇介绍了相关情况。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晨宇介绍相关情况 摄影 于镕嘉
2023年部分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2023年,沈阳市生态环境局聚焦赛道8大行动,明确51项重点任务、99项具体举措,圆满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年度工作任务。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沈阳集中式风电项目在建规模210万千瓦,超过以往历年总和;光伏发电项目新增并网装机约37万千瓦,年度新增规模同比增长216.5%。沈阳在国家四部委开展的2022年度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绩效考核中被评定为A级,是全国6个清洁取暖省会城市中唯一获评A级的城市。
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沈阳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12户、省级绿色制造企业43户,新能源汽车产量13万辆产值384.4亿元,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完成1000座口袋公园建设。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沈阳优良天数连续三年达到300天以上,20个国省考断面累计全部达到Ⅴ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4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取得新进展。沈北新区获生态环境部授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沈阳首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获全省督查激励表彰第一名。
2024年开展九大行动 实施54项重点工程
今年,沈阳生态文明建设赛道包含15家责任部门和13个区县(市),共开展九大行动,实施54项重点工程。
一是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进华润法库二期15万千瓦、华润辽中15万千瓦风电项目完成主体施工,新增建设4万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开工建设60万千瓦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对辽中区、新民市等区县(市)的6个远郊乡镇进行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改造,完成农村煤改洁1.5万户、农房节能改造0.4万户。推进“电靓沈阳”工程,力争完成华润康平送出等10项风电配套工程。
二是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培育绿色制造企业30户以上,重点实施20个绿色低碳改造项目,完成13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广绿色低碳技术25项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2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争取达到100亿元。
三是开展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增211万平方米,实现中国(沈阳)智能建造产业园及其子园区入驻企业70家以上,新增清洁能源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建设口袋公园300座。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比例达到5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在35%以上,康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行。
四是开展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地铁3号线西段具备通车条件,累计完成20座车站主体结构施工,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0条。建设完成铁西宝马东公共交通枢纽,在皇姑区等地的公交停车场建设完成充电终端不少于100个,重点地区新增停车泊位3万个以上。市区出租汽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比例达到100%,淘汰1500台老旧柴油货车运输资质。
五是开展全面节约能源资源行动。全社会单位GDP能源消费量下降率不低于3.2%;全市综合能源消费1000吨标准煤以上新建(改扩建)产业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不超过0.45吨标准煤/万元。全市新增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50个,升级改造分拣中心1个,8种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265万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与再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六是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完成臭氧“夏病冬治”工作,2024年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确保全市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53%以上,持续消灭劣Ⅴ类水体。全市“无废细胞”数量达到200个,提前完成“十四五”工作目标。
七是实施生态安全保障行动。2024年底前,力争各类环境违法案件发现查处率达到100%,20个在用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综合防控率达到85%以上。
八是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行动。2024年底前,实施人工造林1万亩、退化林修复10万亩,完成迹地还林任务3万亩,完成120万亩湿地保护工作,推进康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力争水土保持率达到85.54%。
九是开展生态文明改革创新行动。2024年底前,推动至少2个区县(市)规划通过省生态环境厅评审并颁布实施;创建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开展4处林下复合经营试点,落实集体林权改革;全年新增绿色领域贷款投放100亿元。(文 于镕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