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向“绿”转身 “碳”达新路
2024-06-21 11:56:01来源:大连日报编辑:王巍责编:蒋硕

大连:向“绿”转身 “碳”达新路_fororder_2731430f-1ab6-46cb-9b03-9533a375b698

美丽的复州河畔。记者王华 摄

  在瓦房店复州河流域,野鸭水中嬉戏,游客络绎不绝;在距庄河海岸线20多公里的黄海海域,巨型“风车”迎风而动,向四方输送绿色能源;在大连自贸片区氢能产业园二期,洺源科技氢燃料电池动力总成项目蓄势待发……当前,大连向“绿”转身,迈出“碳”达新路,构筑起大连市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大连市“含绿量”持续提升,全市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发展“无废农业”,构建全市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处理机制。同时,大连市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持续增加电力装机规模。截至2023年底,大连市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61.1%,位居东北地区首位,全国领先。蓝天碧水,“风”“光”正好,大连将通过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窗口向世界传递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

  “碳”寻宜居宜游的幸福之“绿”

  2023年,大连市收获319个蓝天,连续7年全年蓝天数突破300天。去年,大连市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清风行动”、臭氧污染防治“清爽行动”、秋冬季大气管控“清洁行动”。开展“保良减污”和特别管控7次,成功保良31天。对82家重点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开展监督帮扶,在全省率先开展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大气环境越来越好,大连市水环境治理也取得突破。2023年,大连市深入打好河流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渤海黄海(大连段)综合治理攻坚战。印发大连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组织推动大沙河、登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庄河葛甸子河清淤工程,实施地表水自动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开展春季桃花水、夏季汛期河流污染防治行动,促进河流水质稳步改善。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和环境问题整治。完成年度140个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对各地区入海排污口整治销号材料逐一审核把关,开展“回头看”现场检查,完成81个入海排污口封堵取缔。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治理,13个国考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14处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45条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100%,全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9.1%,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碳”寻清洁能源的创新之“绿”

  大连市作为东北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的重要支撑,聚焦能源、生态,按照国家和辽宁省的有关政策,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同时,大连市加速布局新赛道 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努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发展。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庄河海上风电基地、瓦房店陆上风电基地已初具规模;全省首个滩涂光伏示范项目落户普兰店区,计划年内建成投产。

  在核电领域,我国目前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也是东北地区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已全面投产。辽宁庄河核电一期工程已列入国家规划,可研阶段各项专题全面启动。

  在储能领域,大连市积极布局抽水蓄能项目。庄河抽水蓄能电站是大连市第一个大型调峰、填谷、调频项目,现已全面启动建设。大连市大力推动以全钒液流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项目发展。国内最大的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商运;3个已投产的网源友好型风电场在全省率先配建全钒液流储能设施。在建和投运项目装机容量占全球同类产品60%的市场份额,钒电解液销售占全球市场的90%。

  在氢能产业领域,大连市利用氢能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低成本氢气资源充裕、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推广场景丰富等优势,形成了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应用整车、整船等环节完整产业链、完全自主技术路线和各类型示范应用场景。目前,已建成6座加氢站、在建7座,位于全国第一梯队。

  “碳”寻绿色生活的应用之“绿”

  在广袤的田野上,农村居民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曾是环境隐形杀手。为此,大连市多点发力,大力发展“无废农业”,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让农民们学会如何合理施肥。2021年以来,大连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连续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化工作,在庄河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区、金普新区、旅顺口区5个主要涉农区市县开展田间试验、农户调查、宣传培训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2021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537.04万亩次,2022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549.65万亩次;2023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555.07万亩次,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废旧农资利用也是“无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连市构建全市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处理机制,形成“全民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利用”的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回收站点77处,其中,县级回收中心4处,乡镇、村级回收站点73处。2023年,全市完成回收废旧地膜863吨,废旧反光膜450吨,农药包装废弃物200吨,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由市级招标具有资源化处理能力的市场主体统一开展全市农膜回收处置工作,从根本上转变以填埋和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实质性开展无害化处理,大幅提高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健全从田间到田头到资源化再利用的全链条地膜使用回收体系,提升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水平,有效防控农田“白色污染”。(记者 姜莹 刘蕴哲 李小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