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低收入人口帮扶力度,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日前,沈阳市民政局与沈阳市财政局联合印发《沈阳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认定办法》),正式启动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
这一举措旨在精准帮扶有一定收入,但因生活、医疗、教育、残疾康复等必要支出过大而陷入基本生活困境的家庭。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作为一种区别于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保边缘家庭的全新保障类型,其认定标准在《认定办法》中得到明确。该办法共5章23条,涵盖认定条件、认定程序、动态管理与监督等方面。
认定工作采用“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的流程。在受理申请后,相关部门将依据困难程度,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进行分类认定。经认定的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有效期12个月,其间虽不发放救助金,但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家庭将按规定获得临时救助,并可享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等专项社会救助。同时,这些家庭将被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监测与帮扶反馈的闭环管理。
近期,沈阳市民政局将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筛选出可能符合条件的目标人群,并开展入户走访核查,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实现“政策找人”,进一步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政策解读】
1.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认定条件都有哪些?
(一)未被审核确认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不扣减刚性支出)
低于沈阳市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家庭财产状况条件。家庭房产、银行存款及金融资产、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资金等财产状况参照低保边缘家庭的财产条件认定。适当放宽机动车辆条件,家庭成员拥有机动车辆、船舶和大型农机具(不含残疾人代步车、非高档摩托车和谋生工具)的,车辆现值(按有效商业保险车损保额确定)应低于本地现行低保年标准的5倍。
(四)申请救助之日前12个月家庭刚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为80%(含)以上。
2.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后能享受什么待遇?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后不发放救助金,符合临时救助要求的将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同时享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等专项社会救助。
3.怎么申请刚性支出困难家庭?
申请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与申请低保、低保边缘家庭审核确认流程一致,户主及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可以作为申请人,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直接提出书面申请,或向社区(村)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沈阳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采取“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工作流程,受理申请后,根据困难情况分类认定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经认定的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有效期12个月,有效期满后,需要重新申请。
4.刚性支出具体指哪些支出?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生活必需支出包括:
(一)生活支出。包括自申请救助之日前12个月内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发生的衣、食、住、行、用等费用支出。其中,基本生活的衣、食、行、用等人均费用支出,每人每月按照沈阳市现行低保标准50%计算,每增加1人按增加0.5人计算。基本居住费用支出一般包括长期居住的非经营性房屋的物业费、农村房屋修缮费用、无房户房屋租赁费等家庭居住相关的必要消费支出。房屋租赁费用在当地低保家庭租赁补贴标准2倍(按照现有住房面积为零计算)以内的,按实际租赁费用确定;住房租赁费用超出当地低保家庭租赁补贴标准(按照现有住房面积为零计算)2倍的,按住房租金补贴标准2倍确定。取暖费用支出,认定标准按照本地低保对象的取暖救助标准确定。
(二)医疗支出。包括自申请救助之日前12个月内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在定点医药机构就医就诊发生的,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支付后,由个人负担的符合规定的门诊和住院费用(以下简称“合规医疗费”),合规医疗费保障范围与医疗救助保障范围一致,原则上依据有效票据认定。
(三)教育支出。包括自申请救助之日前12个月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幼儿园阶段,或者实施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由个人负担的保教费或者学费、学校提供宿舍住宿费,原则上按照就读幼儿园、学校所在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同类公办幼儿园、学校收费基准定额认定,不包括择校、出国留学、课外补习、校外租房等非基本费用。
(四)残疾康复支出。包括自申请救助之日前12个月内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中的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扣除政府补助、商业保险赔付费用等部分后,由个人负担的费用,原则上依据有效票据认定。残疾人的基本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的范围按照《辽宁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和补助标准明细表(2022版)》《辽宁省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目录(2022版)》及本地区相关规定确定。
(五)其他支出。区、县(市)民政局依据实际认定的其他刚性支出。(文 马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