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连着命脉,生态系着民生。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素有“北方小黄河”之称的柳河,曾因泥沙肆虐成为流域发展的“心腹之患”。近年来,彰武县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会同辽水集团,以都江堰治水智慧为鉴,启动柳河彰武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工程,通过系统施策、智慧赋能,让这条桀骜的河流实现从“害河”到“福河”的蜕变,绘就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动画卷。
柳河彰武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现场 拍摄 史国魁
昔日困局:泥沙之患掣肘发展
柳河,作为辽河中下游右侧多泥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库仑旗,流经科尔沁沙地后蜿蜒200余公里入彰武境。然而,这条孕育文明的河流,曾因生态失衡沦为“生态痛点”。据彰武水文站数据,柳河多年平均含沙量达32.7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996万吨,含沙量全国排名第二,大量泥沙涌入辽河加剧流域治理压力。
更严峻的是,汛期洪水裹挟泥沙咆哮而下,导致河床年均淤高,形成高于彰武县城近2米的“地上悬河”,沙性河床易溃岸;枯水期则河床裸露、沙浪滚滚,成为威胁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风沙策源地。2017年台风“海棠”引发的洪水,更让当地村民目睹“玉米地瞬间泡汤”的无奈。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作为新中国科学治沙起点,彰武县深刻认识到,柳河治理不仅是防洪减灾工程,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2020年,一场系统性综合治理战役正式打响。
柳河彰武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现场 供图 彰武县委宣传部
系统施治:多维工程筑牢生态屏障
遵循“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总要求,彰武县构建起“工程+生态+民生”的立体治理体系,打出治水、治沙、治污“组合拳”。
防洪工程筑牢安全底线。针对6.3公里城区河段,新建护岸102.3公里、右岸堤防2.76公里,完成河道整理67.35公里,使城区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农村段达20年一遇,为沿岸12个村、3.2万亩耕地筑起"安全防线"。
生态工程激活自净能力。在左岸滩区打造3块湿地,培育“水下森林”涵养水源;沿岸种植乔木1.2万株、灌木3.5万丛,构建多层次生态网络,河道自净能力提升40%。同步建成亲水栈道1.8公里、市民广场3处、足球场2个,形成97公顷滨水景观带,成为群众休闲新地标。
土地整理破解沙化难题。在北部沙化严重区域实施水田湿地工程,一期改造1.14万亩、二期改造0.64万亩,通过地埋给水管渠建设,保障5万亩水田用水需求。“夏秋季水面覆盖、春冬季留茬固沙”模式,使沙化土地改良率达90%,区域小气候显著优化。
柳河彰武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现场 供图 彰武县委宣传部
古今智慧:千年治水理念的现代表达
“都江堰的‘自动分流、排沙、控流’智慧,在柳河治理中焕发新生。”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庄文新介绍,工程创新应用古老治水智慧,实现多重效益。
借鉴“鱼嘴分水”原理,在河道关键节点设计调控设施:丰水期时,超量河水经引水口通过 “鱼嘴” 分流,确保洪水沿主河槽下泄;枯水期时,窄深式水口保障湿地水源持续补给,泥沙则被锁在主河道内,年减少入辽泥沙量超 300 万吨。
在灌溉系统设计中,融合“深淘滩、低作堰”理念,通过沙化土地改水田,利用水流自然沉降改良土壤。如今,治理区域土壤营养耕层从5年前的“极度稀薄”增至35厘米,为农业增产奠定基础。
柳河彰武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现场 供图 彰武县委宣传部
三生融合:绿富同兴的生动实践
治理成效,最终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田野的丰收里、生态的变迁中。
生产增效,沙窝变粮仓。2024年,大冷镇、满堂红镇等治理区域水稻最高亩产达1400斤,近千户村民户均增收1.8万元(含务工收入),昔日“风沙窝” 已成“新粮仓”,沙化土地改良区年粮食产能提升1.2万吨。
生活提质,河畔成乐园。97公顷滨水景观带串联起亲水栈道、市民广场、运动场地,成为彰武人日常休闲首选地。“以前河边光秃秃,现在有水有树有花,晚饭后全家散步成习惯。”家住柳河岸边的房希志道出了群众心声。
生态向好,鸟归沙渐退。湿地建成后,监测到鸟类新增23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鸿雁;河道沿岸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不足30%提升至85%,年风沙天数减少15天,区域小气候湿度提升6个百分点。
柳河彰武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现场 拍摄 史国魁
如今的柳河,正以“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新姿态,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悬河围城”到“清水润城”,从“沙害肆虐”到“绿富同兴”,彰武县以系统思维破解生态难题,为北方多泥沙河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彰武方案”。(文 史国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