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重 一起行动”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杨薇
8月6日,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健康体重 一起行动”新闻发布会。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沈阳市中医院、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围绕“体重管理年”工作安排、体重分类标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及肥胖患者临床治疗等内容进行发布,为市民构建起一套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体重管理知识网络。
“体重管理年”启动 多部门联动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处副处长张泽宇表示,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是深入贯彻国家和辽宁省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抓手。
“体重管理年”活动核心是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形成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服务体系。沈阳市将建立卫生健康、教育、体育、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联动机制,利用2025年下半年和2026年全年时间,实施五大专项行动。
一是建强专业队伍,构建“市-区-基层”三级体重管理网络,2026年底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全覆盖;二是做活科普宣传,通过科普宣教“六进”行动,让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全网传播”;三是打造支持环境,推进11类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建设“15分钟健康生活圈”;四是强化医疗干预,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设立“体重管理门诊”;五是紧盯重点人群,针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及老年人开展精准服务,遏制学生超重肥胖增长趋势,让老年人“健康养老、快乐生活”。
分类标准与健康管理要点解读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慢性病防制部全民健康管理室主任、主任医师王路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峻,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健康体重管理刻不容缓。
体重分类标准以体质指数(BMI)为主要衡量标准,我国成年人群中,BMI<18.5kg/m² 为体重过低,18.5kg/m²≤BMI<24.0kg/m² 为体重正常,24kg/m²≤BMI<28.0kg/m² 为超重,BMI≥28.0kg/m² 为肥胖。中心型肥胖可根据腰围判定,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即为中心型肥胖。7岁以下儿童以年龄别BMI的标准差评价,7-18岁儿童青少年以性别年龄别BMI筛查,80岁以上高龄老人BMI适宜范围为22.0-26.9kg/m²。
健康体重管理需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王路建议,个人要增强意识,做到吃动平衡、“三减三健”;家庭要相互监督鼓励,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要打造支持性环境,如设置体重监测设施、开辟健康活动空间等。同时要避开极端饮食、过度运动、依赖减肥药物等误区,科学减重需综合饮食、运动、睡眠和心理调节。
中医调体重 辨证施治重塑健康代谢
沈阳市中医院中医康复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孟宏从中医角度详细介绍了调理体重的核心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体重取决于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和脏腑功能的协调。肥胖多与脾虚湿盛、肝郁气滞等因素相关,消瘦则可能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引起。
孟宏表示,中医体重管理核心原则为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体质分型多以痰湿型、气虚型、肝郁型、阳虚型、阴虚型等为常见,中医将针对不同分型制定专属方案;中医讲究整体调理、标本兼治,通过中药汤剂配合中医特色治法疏通经络;中医调理更注重生活方式干预,引导大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情志调畅”。
具体方法包括饮食调理,推荐薏苡仁、山楂、山药等食材及多款代茶饮;中药调理,如通腑泄浊汤、五苓散等方剂;外治疗法,有针灸与穴位埋线、火龙罐灸法、铜砭刮痧、中药药浴等;运动养生,推荐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日常建议饮食规律、睡眠充足、适度运动、情绪稳定、定期监测,实现气血平衡与健康体态。
临床治肥胖 多学科诊疗模式破解减重难题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刘伟表示,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体重管理门诊于2025年3月试运行,5月正式挂牌,推出多学科诊疗模式与功能医学双核驱动的立体化健康管理体系。
多学科协作模式由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医学科等多个学科专家组成,内分泌科评估代谢状态,营养科制定膳食计划,运动医学科定制运动方案,心血管、神经、心理科等进行风险评估和干预。患者管理采用“三师共管”模式,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营养师负责饮食指导,健康管理师沟通监督,提供全周期管理。
门诊开诊以来,开展2次大型义诊,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接诊百余人,平均每人减重5公斤-8公斤,代谢指标明显改善。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多学科深度融合,优化治疗方案,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的肥胖症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文 杨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