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当家,“土办法”解决实在事 ——看阜新小新立屯村贴近民心的治理智慧
2025-09-14 17:31:0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杨薇责编:魏寒冰

  “井水养育几代人,股股清泉要惜珍。用水章程众人定,乡亲邻里记在心……”初秋午后,文化广场上传来阵阵乡音。四位村民一字排开,正动情朗诵着自编的《灌溉井护井谣》。这首歌谣,不仅唱响了文艺汇演,更唱进了每个村民的心里——唱的是井,暖的是心,聚的是人情。

  这几年,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小新立屯村悄悄变了样。村党支部握紧党建引领这把“金钥匙”,真正让村民站上乡村治理“C位”。村规民约不再纸上谈兵,积分管理激活了全村热情,网格服务润入日常——一条“共治共建共享”的路,越走越实在、越走越温暖。

  村规民约——“咱自个儿定的,咱就得认!”

  “惜资源,爱公物,村道路,大家护……”这段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不是干部写在文件里的条条框框,而是村民们炕头上你一句、我一句“唠”出来的实在话。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民笑着说:“会没少开,话没少说,一条条全是大伙的主意。既然定了,就要作数!”

  今年开春,村里对45眼灌溉井进行了彻底整修。其中8眼井的井房因年久倾斜、存在安全隐患,被果断拆除。剩下的37个则被粉刷一新,整齐亮堂地矗立在田间地头。村民们看在眼里,踏实在心里。村规民约中那句“惜资源,爱公物”,也随着这次改造,真正落到了每个人的心坎上。8名网格员和4名村干部主动担起日常巡查维护的职责,村民们也自觉呵护这些“大家的产业”,哪怕是干活时溅上点泥星子,都会随手抹干净。用大伙儿的话说,“规矩是咱一块儿定的,井现在又安全又漂亮,咱得更上心!”如今,主动维护灌溉井、爱护公共设施,早已不需专门提醒,成了小新立屯人自然而然的习惯。

  村规中提倡的“红白事,简易办”也不是一句空话。村民季大哥家儿子订婚,双方家庭一合计,没有大摆酒席,更没有攀比排场,就是两家人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顿饭,让至亲们认识认识。“以前觉得不大操大办就没面子,现在村规这么定了,大家都这么办,反而觉得特别轻松,省心省力还不丢份儿!”两家人都对这种做法竖起大拇指。

  一纸约定,几番共商,唤醒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从婚丧简办到公共卫生,这些由村民自己定下的规矩,不仅减轻了大家的负担,更逐步形成了长效的自我约束机制,为乡村治理筑牢了最坚实的根基。

  积分管理——“拾掇好自家,还能换东西!”

  宋春艳这阵子走路都带风——她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她还主动清理花坛杂草,一下子攒够了积分,从“积分超市”换回一袋盐和一瓶醋。“谁想到拾掇自家、帮点小忙,还能领奖!”她看着满架生活用品,笑得眼睛眯成缝。“现在左邻右舍都比谁积分多,比什么都来劲!”

  村里出台的《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清清楚楚列了14项能积分的行为:义务劳动+2分,调解矛盾+2分,敬老爱幼+2……每月网格员上门登记,积分记进每户的“存折”,季度能兑换,年终还有评优。

  “积分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让村民有获得感、有面子,愿意参与村里的事。”刘玉民说。自积分制实行以来,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好人好事、志愿服务明显多了起来,家家庭院都比着赛的干净整洁。

  小小积分,记录的是善行义举,激发的是参与热情。它把文明善行变得可衡量、可兑换,改变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让村民在共建共享中收获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治理入微——“村里想的,都是咱们盼的”

  秋阳和暖,几位村民拎着水桶,有说有笑地在净化水机前排队。“这水甜呐,跟买的没两样!”白大妈一摸冰凉的水机,笑得眼角漾出了皱纹。

  村里给每个屯都配了台“幸福水机”。从选点到安装,老党员、村民代表全盯着。“城里人喝纯净水得花钱,咱们拐个弯就能免费接上!”村民们心怀感激,还自发轮流打扫维护,“村里为咱们想得周到,咱也得好好爱惜。”

  更贴心的是,全村731户被划成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一名女网格员。她们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八姐妹”。80岁的周桂兰老人不太会用手机,网格员刘妍上门帮她完成高龄认证;村民家里的牲畜有跑出去的,网格员都出门帮着找寻;两家村民地头闹纠纷,她们带把卷尺几句暖心话,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一桩桩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像一股股暖流,汇成了整个村的温度。从“各扫门前雪”到“共护一村洁”,从“办事难”到“心相通”,小新立屯村用最朴实的智慧告诉我们,乡村治理的真谛,就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

  村容焕新——“路修到家门口,心也亮堂了!”

  从2021年起,村里就协调多方资源,分批改造土路,一段一段啃“硬骨头”,如今走进小新立屯,平坦宽敞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

  垃圾处理方面,村里推行“五指分类法”:能变卖的变卖,能燃烧的燃烧,能沤肥的沤肥,能填坑掩埋的掩埋,不能处理的暂存后统一回收。保洁员会定期开着三轮车,沿着固定路线收取垃圾。“以前土路坑洼,雨天一脚泥,柴火垛旁塑料袋刮得像小旗子。”村民刘平望着整洁的村道,“现在心里敞亮,垃圾都自觉装袋,等保洁员来收。”

  从泥泞土路到水泥大道,从杂乱到整洁,村容之变不仅是面貌更新,更是村民生活习惯与精神风貌的整体提升。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带来了生活品质的提高,而环境的持续美化又反过来促进了村民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化扎根——“唱的是咱们自己的日子!”

  夕阳把文化广场的影子拉得老长,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村民翩翩起舞,周围观众掌声不断。

  这支成立了11年的小剧团,如今已有30多名成员,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56岁。农忙时各干各的活,农闲时团长刘辉就组织大家排节目。她们自编自演的舞蹈、小品、评剧不仅在村里演出,还走进附近敬老院,为老人送去欢乐。

  74岁的宋桂英是小剧团的“台柱子”。她和女儿、外孙同住,家庭和睦。加入剧团后,她身体更硬朗了,朋友也多了。她和团员们一起把村容整治、邻里和谐等内容编进节目,用百姓语言传递文明新风。小剧团名气越来越大,还登上了阜新市春晚。“我们不图挣钱,就图个乐呵,也让更多人看到咱农村人的精气神!”刘辉话语中满是自豪。

  一支乡村小剧团,不仅是文化娱乐的载体,更是文明传播的舞台。村民通过自编自演的节目,把村规民约、好人好事融入歌舞笑声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乡风民俗,让文明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

  未来可期——“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如今的小新立屯村,环境美了,日子甜了,人心也更齐了。村里正计划借助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好。

  “巩固好治理成果,让大伙得更多实惠。乡村振兴急不得,得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刘玉民语气坚定。

  从一首护井谣唱出共建心声,到一张积分卡记录善行义举;从一支小剧团演绎文明新风,到一条水泥路通抵家家户户;从一个网格服务万家灯火,到一口清泉滋润百姓心田——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手笔”,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治理温度”。

  小新立屯村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需要华而不实的口号,而是要立足村民需求,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在一个个细节上用功。这种扎根泥土、贴近民心的治理智慧,正让这个辽西小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文 史国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