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第十四届辽宁国际农博会看农业高科技——AI“下田”将给农业带来什么?
现代化农业会是什么样子?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不可或缺的因子。
近日,在沈阳举行的第十四届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显现出科技感十足的“风向标”,从绿色生物肥料到AI农机,再到数字化管理平台,处处涌动科技与农业深度整合的浪潮。
在展会的一些场景和细节中,“变化”清晰浮现,不仅标志着农博会从传统的“陈列场”向“驱动场”升级,也传递出各界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希冀和探索。
“黑科技”惊艳四方
本届农博会上,前沿科技闪耀亮相成为最吸睛的看点。展馆内,一台300匹马力、前轮轮胎直径达1.8米的“大块头”农机备受瞩目,众多观众驻足围观,争相询问产品特点、价格,不少人还拿出手机拍照、录像。
“这是无人驾驶电动农机,也叫天地空一体化智慧农机,是我们与南京一家汽车科技公司联合研发的。”沈阳盛科御旷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守中说,“该款新产品刚刚推向市场,此次农博会是它的‘首秀’。目前,还有一台机器正在新疆的广袤田地里‘跑’着呢,试用效果非常理想。”
记者注意到,这台智慧农机没有驾驶室,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感知装置。它的“头顶”安装着激光雷达,身体四周装有毫米波雷达和相机,通过北斗卫星导航,集视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定位精准度误差达厘米级。
而在农博会科大讯飞展台,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是,AI竟然能养猪了!智能巡检轨道机器人、猪群异常声音监测系统、智慧养殖生产运营平台等前沿科技运用到养殖行业,让“无人养殖场”吸引了众多眼球。
原来,智能巡检轨道机器人沿着轨道缓缓移动,机身搭载的3D摄像机如同“火眼金睛”,实时捕捉生猪的一举一动,体重、体温、活动量等信息不断更新。这是一款自动数据收集和异常预警设备,可实现环境感知、远程监控、音频分析、视频分析、AI识别。
另外,猪群异常声音监测系统可24小时监测和智能分析猪群声音和猪舍环控数据,发现咳嗽、打喷嚏等行为,将及时通知饲养员并提供应对指导。系统能够提前2至3天预警呼吸道疾病,并持续监测药效,降低用药成本和猪的死淘率。
“采集到各项参数后,系统能实时、准确地分析出猪群的生长和健康情况,并提供相应的饲喂方案,减少人猪接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实现猪场的智能化管理。”科大讯飞辽宁大区高级客户经理贺迪说。
农博会汇集的众多高新科技产品,让不少参展人眼前一亮。前来采购的中化学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招商负责人肖英楠说,现场展示的智能除草机令人印象深刻,它可以识别杂草、智能消杀,能够解决农业生产中依赖农药以及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的难题,为农业绿色化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农管家”增收增效
农博会上,一批智慧农业服务商也在区块链农产品溯源、农业物联网感知、农业遥感监测等领域推出多项成熟应用,这些技术正广泛服务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农业低碳化管理,让“屏幕种地、数据施肥”成为现实。
中国电信系统展示的“5G+智慧农业”云平台,覆盖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畜禽养殖环境调控等数字化场景,助力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跃升。中国电信辽宁分公司政企信息事业群营销总监刘达说,作为核心服务应用之一——神农一号大模型基于海量农业生产数据训练,面向从业者提供农技问答、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农产品价格分析与预测等智能化农业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依赖个人经验、技术人员缺乏、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难等问题。
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用工成本上升和劳动效率下降,已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如何破题?集中化、集约化的农业托管模式受到欢迎。
辽宁万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周晓曼告诉记者,他们在为农村“散户”推行生产托管的过程中,强化了数字化技术的支撑和应用,自研的“农业数字管理系统(ADMS)”,可以记录土地托管全过程,共记录7项作业、13个阶段、33个步骤、233项信息,并依托采集的数据更加科学有效指导生产,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水、肥、药等的施用成本。
今年,万盈农业托管土地面积近40万亩,覆盖东北三省、陕西、甘肃、宁夏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在省内3万余个农业社会化组织中,服务面积位居第一。此前在吉林榆树市、大连市、沈阳市委托第三方的测产显示,产量较当地邻近地块分别增长9.53%、26.2%、15.0%。
聚焦农业施肥肥效,辽宁中科生物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肥料增效剂。工作人员说,肥料增效剂的关键作用在于帮助农作物锁住肥效,降低各种渠道的肥流失,进而达到降低施肥数量的目的,也间接节省了生产过程中的用肥成本。
农博会上,类似的高科技、高技术含量产品层出不穷,释放科技赋农的蓬勃生机。在这里,人们感受到的不只是一场展会的热度,更有农业现代化的强劲脉动。(记者 胡海林 金晓玲 陶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