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级专家“组团”为公众秋季健康“把脉”
2025-10-24 17:29:0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黄非责编:蒋硕

(待核实)辽宁省级专家“组团”为公众秋季健康“把脉”_fororder_杨薇健康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杨薇

  10月23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标志着秋尽冬来,进入寒露成霜、气温转冷的过渡时节。此时,辽宁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空气日趋干燥,冷空气活动趋于频繁,容易引发一系列季节性健康问题,如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进入高发期,心脑血管疾病因气温波动也可能出现病情变化,老年人群、儿童、慢性病患者以及体质虚弱者,需要格外注意身体健康。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适时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秋季)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内卫生健康领域6位专家,围绕当前公众关心的健康问题进行专业指导。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昭表示,由于气温降低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秋季血压容易升高,维持血压平稳的核心在于建立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一是坚持监测,掌握动态。建议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测量前需安静休息5-10分钟,并记录血压变化趋势。一旦发现血压持续偏高或波动剧烈应及时就医,以便调整用药方案。二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外出时应佩戴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装备,重点保护头颈部和四肢。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降低血管因冷刺激而剧烈收缩的风险。三是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及高盐零食的摄入。可适当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等,有助于平衡体内钠水平。同时,避免因秋冬“进补” 而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以防体重增加。四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选择在室内或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进行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做瑜伽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然升高。五是规律作息,管理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这有助于维持自主神经功能的稳定。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引发血压骤升。六是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调整。当秋冬季节血压升高时,切勿自行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咨询医生,根据血压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愉提醒市民,秋冬出现的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并不全是感冒,也可能与过敏性鼻炎有关,因此不建议市民盲目自行用药。目前,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以病毒感染为主,主要包括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普通感冒症状一般较轻,以咽痛、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通常不发热或仅为低热,属自限性疾病,一般3–5天可自行好转,对症处理即可。而流感往往起病急,可出现39°C以上的高热,并伴随明显的全身症状,如肌肉酸痛、乏力、呕吐等。所有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都应警惕以下重症预警信号:呼吸困难、气促、胸痛或口唇发紫;高热持续超过3天不退;精神状态变差,如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抽搐;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只要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应立即就医。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一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主任赵克明表示,中医认为的“秋冻”是通过让人体逐渐接触冷空气的刺激,增强抵御寒邪的能力,为应对冬季严寒打好基础,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秋冻”,盲目“秋冻”反而容易导致感冒、咳嗽等症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人和小孩、体质虚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都不适合“秋冻”。而且“秋冻”也不是硬抗寒冷,在气温骤降或早晚温度较低时,仍需适时增添衣物保暖,腹部、腰部和足部不宜受寒。此外,秋季空气干燥,可以适量饮用温开水,食用雪梨、百合、玉竹等润肺补水的食物和水果达到“滋阴润燥”的效果。

  辽宁省金秋医院心内二科主任丁栗也认为,寒冷空气的刺激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费力地泵血,从而加重心脏负荷。随着气温下降,人体出汗减少,饮水量往往不足,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此外,频繁出入冷暖环境,血管会反复经历“一张一弛”的剧烈变化,容易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为血栓的形成埋下隐患。特别提醒老年人,一旦出现剧烈胸痛(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突发气短、呼吸困难,或一过性晕厥、剧烈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情况,需立即就医。老年人群平时也应重点关注保暖、血压监测、饮食控制、适度运动和情绪管理。p>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王丹表示,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当前呼吸道感染呈现“多病原共存、混合感染常见”的复杂态势。从近期门诊情况看,当前高发的儿童呼吸道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肺炎支原体以及腺病毒。当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家长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孩子休息和营养,保证充足液体摄入以防脱水。同时进行对症处理,发热可按年龄使用退热药,物理降温推荐温水擦拭,切忌使用酒精。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使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或很快复升,特别是超过3天)、精神状态差、脱水迹象、面色苍白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到有儿科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就诊。

  辽宁省省级公共卫生首席专家、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方兴表示,当前辽宁省传染病发病态势总体平稳,报告发病数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近期,全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整体流行强度仍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但已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流感、肺炎支原体、鼻病毒、新冠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活动度的增强,全省已逐步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鼓励公众到接种单位进行咨询,通过接种相应疫苗来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除接种疫苗外,还需做好日常防护:一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常通风、科学佩戴口罩;二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三是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流感样症状,应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课,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如病情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由于流感病毒变异较快,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存在差异,且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会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方兴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以确保获得持续有效的保护。辽宁省流感流行期通常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具体时间可能有所波动。由于接种疫苗后通常需要2至4周才能产生有效保护性抗体,因此一般建议在流感流行季开始前完成接种。(文 杨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