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至10月,学校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154份,合同金额3.38亿元;以技术转让、许可或作价入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1项,合同金额1.22亿元。在完善、深化‘三定向’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近日,沈阳化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谢英鹏说。
沈阳市全面推动驻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从为科技成果完成人“赋权”、为高校院所“松绑”入手,破解科技成果“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等难题。深入实施“一校一策”“一所一策”,体系化推动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是沈阳市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作出的新探索,实现科技成果完成人、高校院所、企业等多方共赢。
建立激励机制 打破“不愿转”桎梏
打破科技成果完成人“不愿转”桎梏,就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让科技成果完成人积极加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之中。
沈阳市支持高校院所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把70%以上的收益让渡给成果完成人;支持高校院所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人才评定机制,将成果转化业绩纳入职称评定的标准中,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完成人加入科技成果转化之中;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易红亮尝到了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甜头,在学校支持下,他创办了育材堂(苏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转化的1000-2200兆帕高韧性铝硅涂层热冲压汽车钢技术,不但为东北大学带来1400万元成果转化收入,还为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强度系列新型高韧性铝硅镀层热冲压钢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企业创造了可观收入。
东北大学明确科技成果完成人最高可获得92%收益,大幅提升成果完成人转化收入。该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合作部成果转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孙聪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断升级,打造了良好的促转生态,对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实现了成果完成人、学校和企业的各得其所。我们正在探索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效纳入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晋升条件之中,继续完善和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实施赋权改革 根治“不敢转”顽疾
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权属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权属清晰、明确,才能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主动性。
沈阳市支持高校院所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以协议约定方式,合理约定科技成果权属比例、转化收益分配比例、转化费用及知识产权维持费用分担比例等,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权利、收益和义务。
沈阳化工大学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形成“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三定向”成果转化机制,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
谢英鹏介绍,通过多年创新实践,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充实、深入,形成更多富有成效的新模式。沈阳化工大学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联合实验室,探索建立“三定向”机制的应用场景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的应用场景平台,大家科研、转化的积极性更高了。”
构建促转机制 破解“不能转”难题
制约科技成果“不能转”的因素有很多,破解之法中,构建“验证—熟化—转化—孵化”的全链条服务至关重要。
沈阳市大力支持中试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等构建“转化+孵化”共同体,提供“验证—熟化—转化—孵化”全链条服务,构建具备成果验证、中试熟化和企业孵化的转化服务体系;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构建从中试熟化到落地园区的成果转化产业化模式。
沈阳市先进环保装备及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聚焦环保装备与新材料,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沈阳工大蓝金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吕家玉介绍,中试基地对接科技成果项目团队和企业需求,开展面向应用场景的中试服务。“科技成果经过中试后,寻找到适配的应用场景,转化效率会大幅提升。”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持之以恒、体系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多点发力、快速推进的喜人局面,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不断加强。通过建设发展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地”,推动高校高价值科技成果在沈落地转化。
全市备案大学科技园29个,累计孵化企业705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验证能力不断加强。沈阳市布局建设中试基地66家,开展137个细分领域中试服务,基本实现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经过中试服务产生新产品764个,产生新技术533项,孵化企业210家。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备案市级技术转移机构77家,全市累计培育技术经纪人和科技评估师等专业人才1186人,年服务企业近万家。(记者 岳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