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实践助推城市转型发展 辽宁阜新尝到脱贫“幸福果”
2020-12-11 20:10:2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伟嘉责编:冯钰颖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截至今年11月,阜新市现行标准下的9734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其中有42782人年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197个贫困村全部销号;阜蒙、彰武两个贫困县成功“摘帽”。

  扶贫改革先试先行八年,脱贫攻坚克难奋进五年,阜新探索建立出符合当地实际、体现当地特色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取得了诸多发展成果。

  创新体制机制 走具有阜新特色的扶贫之路

  阜新,地处辽宁省西北部,下辖两县五区、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共有65个乡镇、622个村。全市常住人口17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9万人。2001年,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具有城市和农村“双重贫困”的特征。2013年,阜新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首批3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2016年与全国同步开展脱贫攻坚战。

  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阜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集中全部智慧和力量,坚持把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与经济转型试点工作相结合,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把产业扶贫与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阜新特色的扶贫脱贫之路。

  阜新积极探索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产业扶贫、“集团帮村”、“飞地经济”等方面的扶贫模式创新,财政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创新,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干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式创新,为全国扶贫改革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空壳村”走上致富路 扶贫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发展

  在脱贫攻坚“硬指标”超过预期的同时,阜新取得了诸多发展成果,开创了良好局面。

  乡村振兴步伐明显加快。2015 年,阜新全市197 个贫困村全部为“空壳村”。得益于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目前197 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脱贫销号,村集体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年收入均超过5万元,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阜蒙、彰武两个贫困县不仅实现脱贫“摘帽”,而且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域排名分别从2015年的31位、39位上升到目前的11位、28位。两县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49%提高到2019年的51.8%。

  产业扶贫助推城市转型发展。2015年以来,阜新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2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551个,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阜新坚持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果品林业、高效农业、都市农业五业并举,实施扶贫项目,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9年底,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34%,成为全市第一支柱性产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接续替代产业。特别是今年1月至7月,农产品加工业增长10.3%,增幅高于全市规上工业经济6.3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旱情的影响。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阜新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并针对各类贫困群体分类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得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其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大为改观,许多矛盾和纠纷迎刃而解,农村信访量明显下降。几年来,阜新共安置贫困人口就业31322人次、完成危房改造11363户、教育扶持62100人次、医疗救助35516人次、兜底保障32139人,贫困人口生活得更有信心、更有尊严、更加和谐。

  贫困村变“整洁村” 城市形象获提升

  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阜新将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特别是加大了对197个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村容村貌大为改观。2015年以来,全市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工程380处,17.6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2019年,新建无害化厕所4000座,新增美丽乡村17个,“整洁村”实现全覆盖。

  城市对外形象得到持续提升。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后,阜新探索出的“车新模式”“集团帮村”工程等创新模式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所提升。

  干部作风更加扎实。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阜新广大干部坚持深入一线,走村入户,坚持问题导向,实打实地在帮扶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几年来,阜新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216支,选派驻村干部1113人和684名“第一书记”。仅是今年,全市已选派各级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一线1.98万人次,帮助解决问题1.6万个,成为阜新扶贫脱贫工作一线的“最美风景”。(文 黄非)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