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以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 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1-04-07 17:53:3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黄非责编:李胜兰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4月7日,在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沈阳市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勇透露,近年来沈阳市以营商环境为基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沈阳以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  助力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图片7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周青杰 

  全市依申请类事项可网办率达100%

       “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勇说,沈阳市注重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沈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等制度性文件,系统实施营商环境改革提升工程。2019年,沈阳市荣获“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称号。2020年,沈阳市成为中国营商环境15个标杆城市之一。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方面,沈阳市全力推动“一网通办”。全市依申请类事项可网办率达100%,154项热点服务实现“掌上通办”,58项便企利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115项便民事项实现“全市通办”。沈阳整合18个单体事项,形成“公积金提取”“婚姻登记”“残疾人补贴”“异地就医”“水电过户”“失业登记”“就业创业证申领”7个“一件事”,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报、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并于2021年4月6日在沈阳政务服务APP上线运行。

  同时,沈阳市深化工程建设审批改革,搭建“多规合一”平台,优化重点审批环节,实行“方案联合审定”“施工图联合审查”“多测合一”等改革举措。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划分为14类流程,全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总体审批时限从85个工作日减少至50个工作日。沈阳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

       两年累计清偿政府拖欠企业工程款215.4亿元

  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上,2017年以来,沈阳市分12批次取消下放调整政务服务事项1773项。其中,2020年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1045项。市级公共服务事项由355项增补至1024项,75项市区“往返跑”的事权通过取消、下放减少合并审批层级,审批时限平均压缩至法定时限的30%,审批要件删减60%,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

  另外,沈阳市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沈阳两年累计清偿政府拖欠企业工程款215.4亿元,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全部清零,解决招商承诺不兑现问题180个。全市窗口单位推行延时错时服务、降低办证费用、健全服务机制,“企业评、群众议”满意度达到95.6%。

  沈阳还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助力企业发展,建立了市区两级领导“一对多”“多对多”帮扶企业责任制,设立了税费、政府诚信、涉法涉诉等工作专班,聚焦融资、用工、市场、产业链、政策落实五个方面助企纾困。全市10166名干部深入11282家企业“送政策、察实情、解难题、促发展”,累计解决企业诉求问题8869件。

       把营商环境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问题

  2021年,沈阳市将强化“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的理念,加强“请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大和优化内外资项目储备,推动签约项目落实,促进招商引资增量提质。境外以日本、韩国、德国为重点,境内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地区为重点,切实引进一批符合本市实际的重点项目;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等全市现有重点优势产业和确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引进一批优质产业项目。

       沈阳将开展一系列“不见面、屏隔屏”的网上招商活动,提升招商成效,通过开发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北斗数据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沈阳将办好“制博会”“中韩投资贸易博览会暨中国(沈阳)韩国周活动”“中日产业园推介会”等国际性经贸活动,推介沈阳市发展优势和合作需求,争取大企业集团来沈投资。

  文勇表示,2021年,沈阳将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问题,积极推进高水平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要素服务、公共服务,努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文 周青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