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发展沉浸式文化产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2021-08-31 10:06:35来源:沈阳日报编辑:王巍责编:李胜兰

  原标题:专家解读《沈阳市推进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沈阳发展沉浸式文化产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syrbb0831008_003_01_b

游客在观看沉浸式表演

  近年来,随着AR、VR、MR、互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应用,“沉浸式”成为热词。在沈阳年轻人中广受欢迎的密室逃脱、剧本杀、沉浸式演出等,不断为沉浸式文化产业的创新拓展提供新思路,“沉浸式”理念在文化产业链条上的应用也在不断延展,并覆盖了文旅新兴消费的各个领域。

  日前,《沈阳市推进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经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审核同意,正式印发并开始实施。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学会副会长、辽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沈阳文化产业服务协会会长张伟教授认为,这个方案制定好了时间表、规划好了路线图、明确了任务量,沈阳加快推进沉浸式文化产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正当其时

  抓住“风口”一定能够异军突起

  “《沈阳市推进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高站位、高品质,站在全国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把握沉浸式业态的发展;站在沈阳文化全局上,把握沉浸式业态的发展。它将加快构筑起沈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沈阳文化产业发展,助力沈阳文化建设。”

  张伟表示,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沉浸式业态发展。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沉浸式业态”。2021年6月2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需完成“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的目标,正式将沉浸娱乐与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旅游景区等产业的结合写入官方文件,代表着沉浸式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兴业态和产业。

  张伟认为,沈阳推进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其时已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展示的是城市风貌,体现的是城市品位,决定城市的活力和长远竞争力。沈阳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今年6月份,召开了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在全市形成了一种文化建设的热潮。8月《沈阳市推进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形成并推出,这说明沈阳抓住了这次文化产业的风口,沉浸式文化产业一定能够异军突起,沈阳文化产业一定能跨越式发展。”

  恰逢其势

  沈阳发展文化沉浸式产业 有基础、具优势

  “为什么要发展沉浸式文化产业?”张伟认为,文化产业不断向纵深化方向发展,新需求、新业态层出不穷,沉浸式文化产业具有IP内容和流量属性,同时在后疫情时代,消费内容和体验性产品至关重要,引入沉浸式文化产品成为有效路径。在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助推下,沉浸式文化产业业态克服了传统娱乐产品中的环境限制,使沉浸式娱乐产品营造的交互感、场景感、代入感更强……

  张伟表示,沈阳的文化产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并具有坚实的基础。包括《方案》中提到的体验科技、华为(沈阳)VR云创新中心、云锦视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推动沈阳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此外,沈阳文化产业服务协会的会员单位就近百家,目前,各单位都在深入研读《方案》,着手进行沉浸式文化产业的项目转化。“在推进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沈阳的数字产业资源、沈阳的装备制造具备优势、高校的科研优势以及人才聚集优势,它们都成为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张伟称。

  其兴可待

  “沉浸式”将促经济发展、文化振兴

  张伟认为,《方案》注重策划、规划、设计。其中明确了未来三年沈阳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建构了“1+2+3+N”的思路,“到2021年底,沈阳将推动构建沉浸式文化装备及内容生产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园区、项目、场景有所突破;到2023年底,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规模,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体验等业态不断丰富,沉浸式文化原创能力显著增强,人才不断集聚,形成良性发展的沉浸式文化产业生态。三年行动方案把每年需要做什么事儿都罗列的很清楚,最后达到的目标也清晰可见。‘1+2+3+N’中的各个具体的项目,也不是一般的喊口号,内容实、可操作性强。”

  张伟称,从传统的文化产业业态向沉浸式转化,有历史必然性,它是人们审美升级、文化需求升级的产物。跟着《方案》的步伐,推动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将促进沈阳文化产业的升级,还将带来文化产业体量的扩展,推动沈阳文化产业的平衡发展,并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产品,使沈阳人民能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从而带动沈阳经济发展、文化振兴,提升沈阳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秒/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