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字号”为“老字号”赋能,“老字号”为“新字号”搭台——铁西区:走出创新路径,破题“三篇大文章”
加快补齐“四个短板”,做好“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
在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沈阳市铁西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这些“高频”议题,叩问振兴之策和高质量发展之计。铁西区正在交出自己的创新答卷。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径,找准切入点,才能蹄疾步健迈上快车道。一方面,铁西区“老字号”众多,工业基础雄厚,集聚3000多家工厂;另一方面,重资产轻科技短板明显,缺少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
“对铁西区来说,必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让‘新字号’为‘老字号’赋能增效,‘老字号’为‘新字号’提供应用场景,在双向赋能中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铁西区区长郭忠孝说。
沈阳中关村,无疑是铁西这条创新路径中的一个重要示范样本和实践载体。抢抓京沈合作战略机遇,将中关村“创新旗帜”与“大国重器”资源叠加,在改造升级“老字号”和培育壮大“新字号”之间,架起“工业互联网+先进装备制造”的数字化转型平台。依托北京中关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上的丰富资源,聚焦工业互联网加先进装备制造引进和孵化项目,促进本土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升级。
“老字号”与“新字号”共谋转型
在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技术工人通过可视化系统,全程掌控加工任务、图纸、工艺等各类生产数据,整个车间生产作业流程透明化,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为沈鼓提供技术支持的紫光中德技术有限公司,就是沈阳中关村引入的一家工业互联网企业。作为清华大学所属紫光集团布局东北的总部型公司,紫光中德有100多个工业场景的服务经验和服务能力,为辽宁省200多家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还整合了50多家供应商,共同为辽沈工业企业做服务。
借助沈阳中关村平台接引能力,欧洲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法国源讯也在去年进驻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不到半年时间,法国源讯就通过与宝马开展深度合作,延伸了服务链条,参与铁西区汽车全产业生态链的构建。
这是一场共赢。“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代表,铁西区拥有3000余家工业企业,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前景大有可为。”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扈德辉说。
如今,成果已初步显现。一年时间,沈阳中关村项目助力铁西区新上云企业超过50家,40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展开研发。国家工业互联网中心辽宁分中心、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建设中的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会议中心将于9月份完工交付。
新技术新服务互动生长
在培育壮大“新字号”上,铁西区通过“带土移植”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其在培育新动能上的成熟模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让一个个创新种子在适合的土壤里快速发芽生长。
“我们公司研发的这款物联网智能炒菜机很快就要上市了。”最近,辽宁英瑞科技创始人赵家瑞更忙碌了。一年前,赵家瑞带着他的项目参与了沈阳中关村每两周举办一次的京沈汇项目路演,与中关村30多个节点城市的市场资源和资本渠道进行对接。最终将项目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变成了产品,成功生产上市,完成了全周期的成长。
最近,在沈阳中关村服务团队的帮助下,英瑞科技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标准版成功挂牌,成为辽宁省2021年第一家在辽股交标准板创新层挂牌的企业。
如今,通过项目路演、企业成长训练营、京沈汇创新中国行等一系列创新资源平台的搭建,越来越多的“新字号”正在借助沈阳中关村“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式”的创新服务快速生发,成为推动铁西转型升级的一支新生力量。
基于沈阳中关村在打造创新生态、赋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不久前刚刚被国家四部委通报表扬,成为全国6个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之一。
勇于创新、敢闯敢干,坚持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铁西区必将书写振兴新篇章。(沈阳日报记者 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