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岳奕荭应邀参加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四届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并参加了纪念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谈话发表40周年座谈会。作为深耕一线的新时代群众文艺创作者,她对于如何将红色锦州、将锦州的红色故事写进作品,有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传承:把红色故事写成文艺作品
这次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创演与创新”,岳奕荭的一篇论文《讲好红色故事的实践、创新与思考》获得本次研讨会优秀论文。
她对记者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锦州人,作为一名群众文艺的创作者,我一直非常关注、喜欢讲锦州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红色故事。特别是在一些创作中,我看到了此前未关注到的锦州。当我去采风,去实地触摸、感受的时候,才深入骨髓地明白了‘士英街’‘云飞街’的意义,那不仅仅是梁士英、马云飞烈士镌刻下的名字,更是英雄精神在锦州这片土地上的延续,那象征着一种传承,辽沈精神的传承。”
为了写一个配水池战斗题材的短剧,她几次去配水池战斗遗址公园采风,亲手触摸斑驳的弹孔,翻阅资料、采访,了解赵兴元等战斗英雄的故事,“对于一名党员、一名群文创作者来说,这本身就是对我自己进行精神洗礼的过程。我们锦州有太多这样的红色故事,作为创作者就应该通过挖掘、创编,把这些红色故事写成文艺作品,对点燃更多锦州人,特别是下一代的自豪感。”
愿景:点燃更多锦州人的自豪感
岳奕荭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美好愿景,希望通过不断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点燃更多锦州人,特别是下一代的自豪感。
她对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曾经有一个高中生问她,为什么锦州被称为“红色的城市”。开始她有点惊讶,后来释然了,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对锦州、对自己家乡的认知就是一座城市,至于这个城市的战争岁月以及发生的那些感天动地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影视作品里的画面。虽然他们写作文会用“红色的城市”,朗诵的时候会说“红色的城市”,但是为什么给锦州赋予红色这样浓烈的色彩,他们还很难深刻地理解。
“我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给那个孩子讲了辽沈战役,讲了我采风时了解到的解放锦州时的小故事。那些人和事是鲜活的、是跃动的,汇集起来就是带有浓烈色彩的,而不再是词汇和概念,这是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让锦州成为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冉冉升起的地方。”
“作为锦州人,特别是孩子们,应该补上这一课!应该将‘红色’融入血液中,红色锦州应该让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将来无论他们求学、工作走到哪里,这红色的基因、红色的精神,都是他们的宝贵财富,都是他们成为祖国的建设者的动力来源。”
融合:让红色题材与传统曲艺交相辉映
这次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还有一个主题——纪念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谈话发表40周年座谈会。“出人、出书、走正路”是陈云同志40年前针对评弹艺术的发展提出的,事实上这句话也适用于所有曲艺艺术乃至文艺创作。
岳奕荭对记者表示,锦州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关外第一戏曲码头”之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城派东北大鼓、黑山二人转,都是锦州地区特有的传统曲艺。近年来,她参与了这两项传统曲艺的新编剧目创作,特别是西城派东北大鼓,就是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地区传唱的流派,时至今日那老调子依然独具魅力。
“曲艺短小精悍,恰好可以用说唱演绎故事。红色的锦州从来不缺少红色故事,无论是辽沈战役中牺牲的朱瑞将军,还是牺牲在小凌河畔的无名战士;无论是配水池战斗中那些‘打铁的汉’,还是默默为牺牲战士守墓几十年的普通人,都是我们应该挖掘、纪念、追忆的。而这些故事,应该与这座城市的传统曲艺,与乡音乡韵交相辉映,让红色精神流淌在一代又一代锦州人的血脉中。”
“我们锦州的历史文脉、红色基因、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可以称得上得天独厚。”确实,这也是我们每个锦州人应该自豪的,应该是我们为高质量建成辽西中心城市昂扬奋斗的自信之源。岳奕荭表示,她作为一名创作者,也应是传播者、传递者,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红色锦州写进故事里,让锦州的红色血脉得以赓续,让城市的奋进之路充满自豪。(文/王文杰 锦州晚报 记者林娜 图片由本人提供)
附:岳奕荭,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全国群星奖入围奖、辽宁省群星奖、辽宁曲艺牡丹奖获得者。
来源:锦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