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乡产业兴 村民生活富 ——建平县大力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
义成功乡种植的谷子,因其绿色有机已形成一条谷穗出口产业链。图为该乡农民在场院里切割谷穗。
核心提示
年初以来,建平县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高效果蔬、优势杂粮、现代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生态、高效、质优的现代化特色农业品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目前,全县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4.5万亩,年产优质设施果蔬12.5万吨;杂粮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叫响“中国杂粮之乡”品牌;建成规模化养殖场674个,各类肉产总量达到15.8万吨。全县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引领,全面建设优质高效果蔬产业区、杂粮产业区、现代畜牧产业区,打造具有辽西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战略高地,助推乡村振兴。
集约高效 特色果蔬经济带兴乡富民
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贴标、装车……12月8日,在建平县榆树林子镇下窑沟村西红柿暖棚内,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自从建好大棚后,棚里的蔬菜水果一茬接一茬,就算秋冬农闲时节也不必窝在家里,收入比以前翻好几倍。”棚户李志国高兴地说。
深井镇大力发展草莓种植,“神井”草莓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证书。
作为农业大县,建平县设施农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年初以来,全县紧盯一产做优的发展目标,以榆树林子镇下窑沟番茄、深井镇章吉营子草莓、万寿街道小平房南果梨、沙海镇五营子香瓜、小塘镇新城西葫芦、昌隆裸地蔬菜6个基地为依托,全面打造“环高铁高效果蔬经济带”。目前,建平县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4.5万亩,年产优质设施果蔬12.5万吨,产值4.5亿元。
榆树林子镇蔬菜大棚最早兴起于下窑沟村。从2016年开始初具雏形,到目前共建有日光温室1500标准栋,集中连片占地面积达6450亩。该村惠泽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实行“五统一”管理办法,即统一栽种品种,统一时间种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并注册了“下窑沟番茄”“下窑沟豆角”商标。目前在该合作社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有600余户1500多人,棚户户均年纯收入20万元。
今年,榆树林子镇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下窑沟村蔬菜品牌基础,集中精力扩大种植规模,做大做强以硬粉西红柿、无丝豆角为主要品种的蔬菜基地建设,以一业兴百业。为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榆树林子镇发挥下窑沟村辐射周边村屯的带动功能,由镇政府牵头,统一协调土地流转,在中官营子、前营子、孤山子、大拉罕沟村发展设施农业2000余亩,全镇大棚总面积超万亩。
目前,榆树林子镇正着手在下窑沟村建立一处大型综合蔬菜批发市场。计划投资3000万元,占地30余亩,通过招商,引进农事龙头企业,对西红柿、无丝豆角等蔬菜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深井草莓品质好,赤峰、敖汉、天义等地的人们都过来采摘,回头客特多。我共有5个暖棚,5亩半地,草莓年产量3万多斤,年收入20万元。”在建平县深井镇绿源小区,草莓种植大户何民介绍。
近年来,建平县深井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镇设施农业面积已达6000余亩,覆盖7个行政村,已有绿源、绿丰、绿欣、宝源、三元井五大果蔬园区,仅主导产品草莓年产达350吨,产值近2100万元,带动6000余名农户受益。“神井”牌草莓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远销全国各地。
建平县以生产绿色有机优质产品为主攻方向,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业品牌。充分利用大数据获取农业信息,及时掌握生产和市场形势,结合种植时机,科学安排茬口,合理种植优势经济作物。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做好动态监测,加大检验检测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该县成功注册了“亘绿”牌西葫芦商标,“神井”牌草莓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证书,通过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产品经济效益。
绿色有机 “中国杂粮之乡”越叫越响
眼下,虽然秋收早已结束,但建平县义成功乡的许多农户依然在场院里紧张忙碌着,村民们正对谷穗进行切割、打捆、装箱、称重。
“今年,我种植了100亩的谷子,和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将谷穗打捆卖给企业,可以直接出口。”当地种植大户温丽红说。
义成功乡土壤结构非常适合小杂粮生产。多年来,该乡结合实际,鼓励当地农户发展小杂粮产业,走有机化种植、机械化收割、订单化销售的致富之路。截至目前,全乡小杂粮种植已达8万亩。为提高农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义成功乡在推广特色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弘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弘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种植收购优质谷子,形成了一条绿色有机谷穗出口产业链,在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春天我们和农户签下订单,秋天进行回收,每年从10月末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2月份左右,大概收购10万箱左右。收购的谷穗将发往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与传统的种植业相比,每亩大约能够让农户增收800元至1400元左右。”弘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高东说。
走进朱碌科镇二道河子村种植大户王富宗家,满仓的高粱令人心生欢喜。王富宗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今年,他种植了1000亩的红诺13高粱,平均亩产达700公斤至900公斤。
作为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镇充分利用建平杂粮品牌特色,建设综合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规模化经营,形成了以品牌闯市场、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如今,全镇杂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年设计加工能力60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带动域内外农户6.2万户。
据介绍,建平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将杂粮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国家级“一镇一品”示范镇朱碌科镇为中心,辐射东部十余个乡镇,种植有机、富硒、富锗等杂粮超过100万亩,做实“百万亩优势杂粮产业基地”,叫响“中国杂粮之乡”品牌。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依托优势,全力抓好杂粮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农事化龙头企业培育,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形成杂粮“种植订单化、收获专业化、加工工业化、销售城市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一村一品” 规模养殖提档升级
走进义成功乡养殖大户李海波的养殖基地,李海波正在使用自动化设备给肉鸡喂食。“我2017年开始养鸡,每年能养5到6批,每批4.8万只,每批利润在12万到15万元之间,年利润能达到50万元左右。”李海波说。
近年来,义成功乡把发展畜牧养殖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强村富民的工程来抓,按照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生猪、肉牛、肉羊、肉鸡为主的养殖项目,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发展目标。今年,义成功乡整合各类专项资金600万元,建设了占地85.86亩、年出栏72万只肉鸭养殖项目。项目投产后,可批次出栏肉鸭12万只,每年6批次。鸭舍建成后采取租赁的方式进行经营,在增加脱贫人口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在建平镇古山子村生猪养殖小区,标准化猪舍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完工,部分养殖设施正陆续进入。这是该镇今年新建的畜牧养殖小区之一,项目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投资350万元。项目投产后,存栏量约达2000头,年出栏量可达4000头,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
年初以来,建平镇依托镇域内正邦、温氏两大生猪企业优势,大力支持中小规模养殖场提档升级,培育生产集约、种养结合的畜牧家庭农场,示范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应用先进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镇现有畜牧养殖小区35个,规模养殖户80户。
近年来,在温氏、正邦、牧原、天勤牧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平县畜禽养殖由散养向规模、庭院向小区、传统向现代化快速转变。目前,已建成规模化养殖场674个,猪牛羊禽年出栏量分别达到141万头、5.3万头、90万只、1292万只,各类肉产总量达到15.8万吨。同时,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也加速推进,做大做强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实现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辽宁日报记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