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桓仁版画展现山乡之美
《火红的日子》 王美萍 作
《春》 陈东明 作
《山道弯弯》 任凤山 作
本溪桓仁传统版画源于满族民间习俗,将满汉文化、民风民俗、农耕事项等杂糅在一起,包括民俗风情类、民族与生存环境关系类等,其表现主题呈现了民间喜庆吉祥的特色,既有历史、传说、风物,又融合了辽东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富有强烈个性风格和浓郁民族民俗韵味版画艺术。
采访陈东明时,他正在家里创作版画《复苏的牛毛河》,为桓仁满族自治县今年将举办的“耕云种月”版画作品展做准备。这幅作品刻的是陈东明出生的桓仁县普乐堡镇瓦房村旁的牛毛河的风景,表现的是家乡生态环境的新变化。
陈东明的版画体现出桓仁版画特点,大多取材于民间风俗、地域文化、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等,以特有的绘画符号来表现辽东大地的农耕、民风、民俗等生活场面,通过生动的画面,呈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据《桓仁县志》记载,清代的桓仁曾被清朝视为“龙兴之地”,到1877年,已被封禁200多年。解禁后设治建县,大量关内移民落户桓仁,木版画技艺随之流入。19世纪末,桓仁为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商铺繁荣,每逢年节,版画艺人纷纷刻印年画售卖,促进了当地木版画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进的年画印刷技术对木版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桓仁传统木版画走入低谷。20世纪80年代,桓仁传统木版年画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县常年坚持创作的爱好者达150多人,除了创作历史传说版画外,还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版画技艺也得到较大提升。2018年桓仁传统木版画进京举办展览,产生了广泛影响。
桓仁版画雕工质朴舒展,色彩对比强烈,在刻印技法上融入了北方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形成了其线条粗犷、风格纯朴、想象丰富的艺术特色。如卢振东的《麒麟送子》《七夕之夜》、任凤山的《虎娃》、崔哲海的《和合图》等。任凤山的 《山道弯弯》,画面上一条弯弯曲曲的柏油路,路两边是山间田野,人走在宽阔的路上,心和外边的世界连在一起。姜易寒的《绣花姑娘》古香古色的画面上,有两个姑娘正在展示绣品,有民间元素老虎头、绣花鞋等。崔哲海的《庆丰收》表现的是农民喜迎丰收的景象。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更是农民幸福生活的收获季节。
桓仁传统木版年画融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讲求构图造型质朴细腻、生动自然,其刻印制作复杂,技法别具一格,具有夸张变形有致、色彩对比鲜明的特点。陈东明、崔哲海、姜易寒、张丹、于东风、任凤山、刘晓宇等人的作品都呈现这样特点。
作为桓仁木版画创作中的佼佼者,陈东明在继承木版画传统技艺的同时,将传统山水画和木版年画结合,实现创新发展。他的作品刀法细腻,尤其擅长刻画自然风光,通过黑与白、点与线的疏密变化,表现水墨风采。他的作品既有反映农民生活、农闲娱乐的传统题材作品,又有秀美、壮阔的风景作品,这些作品都在记录着大山里村庄的变化。如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春》和被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的《磨房》《富》等版画。
与陈东明一样,家住桓仁县参茸场参茸社区的任凤山正准备参加县里马上要举办的“耕云种月”版画展。他手里正在刻的以山参为题材反映桓仁山乡新变化的系列版画作品已经收尾,这些版画中有人物、有动物、有山水树木、有房屋、有人参,更有丰收的喜悦。
经过多年的发展,桓仁版画的专业创作队伍已发展到近60人,兼职版画创作者达300多人,版画艺术还成功进入了当地小学课堂。30年里,桓仁版画百余幅作品在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80余幅作品获国内外大奖,2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国家级展馆收藏,300余幅作品在《求是》《中国文化报》和《中国农民报》等报刊上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桓仁木版年画也从小县城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辽宁日报记者 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