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沈阳市“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第四赛道的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制定专项行动计划,采取三个方面26项具体举措,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确保完成“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的赛道目标任务。
3月7日,在“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上,沈阳市科学技术局二级巡视员郭玉福介绍了市科技局组织实施的主要任务。
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之基
一是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辽宁材料实验室力争成为国家材料实验室基地,辽宁辽河实验室围绕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等3个研究方向组织实施10项自主科研攻关项目,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同时,沈阳市着力推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按照国家统筹安排,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4-6个。
二是探索平台建设新型运行模式。沈阳市支持辽宁实验室实行人才自主选聘、经费自主使用和成果自主转化的“三自主”运行模式;鼓励实验室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自主实施各类专项科研项目;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模式。
三是推动重点实验室数量倍增。沈阳市制定实施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倍增计划,年底前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500家。
在“卡脖子”技术攻关上实现新突破 铸造科技自立自强之魂
一是实施“揭榜挂帅”新型项目组织模式。沈阳市将面向8条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专项,瞄准头部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及配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同时聚焦主要产业链重点企业关键技术问题,实行“企业出题、任务定榜、揭榜挂帅”,面向全国优选技术攻关揭榜团队联合攻关,全年组织实施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二是强化基础前沿技术攻关。沈阳市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作用,安排2500万资金参与联合基金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凝练共性、基础性、前沿性科学问题,集聚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研究攻关;设立市基础科学研究专项,安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0项。
三是强化数字沈阳建设技术支撑。沈阳市支持数字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场景应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研发,大力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在语音翻译、图像识别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项,实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应用示范10项,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科技创新生态构建上实现新突破 释放科技自立自强之能
一是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沈阳市支持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新型创新联合体,提升东大三好街、化工新材料等重点科技成果中试基地转化效能;做强做大东北科技大市场,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辐射带动作用,年培养技术转移人才300人次,年底前培育技术转移机构60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0亿元,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超过50%。
二是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年底前,沈阳市科技型企业突破2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千家。
三是实施科创组团提质增效行动。沈阳市以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为重点,加快“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建设,建设“三个平台”,推进“四个转变”;建立科创组团的建设标准和绩效评价体系,实施37个科创组团提质增效行动。
在高校产教融合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畅通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一是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沈阳市建立高校科技成果备案制度,引导高校瞄准产业技术断点、堵点、难点问题,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推广沈阳化工大学赋权改革经验,全面推行“三权”改革和“技术股+现金股”模式,年底前,推动驻沈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100项,发布高质量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
二是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沈阳市积极推进辽宁大学等一批大学科技园建设,新增市级大学科技园等合作载体7家、科技型企业60家以上,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
三是开展“双创+”孵化模式试点。沈阳市鼓励双创载体聚焦产业发展,深化“双创+骨干企业”“双创+科技园区”等孵化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完善技术创新支撑服务,全市“双创”载体达到260家。
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上实现新突破 激活科技自立自强之源
沈阳市将着力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培育,重点培育支持100名40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围绕产业创新培养中青年创新人才(团队),为建设“创新沈阳”、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撑;实施“带土移植”引育工程,对“带土移植”项目,在启动阶段、发展阶段按照一定比例分别给予团队最高1000万元、2000万元奖励,全年引进“带土移植”团队20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组织市属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辽宁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接下来,沈阳市科技局将组织全市科技战线以奋进姿态投身振兴发展一线,为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文 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