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随父母一起,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我生活了17年的故乡辽宁,到四川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一回首,已是半个多世纪。”9月16日,“暖暖的花城、有爱有阳光”攀枝花市仁和区2023城市形象推介会在沈阳市举行。68岁的梁钢登台致辞,用他的故事为沈阳与攀枝花两地牵上了羁绊。
五十载,情感相融;三线情,血脉相通。梁钢扎根攀枝花的故事,是众多三线建设者的缩影,亦是两地同为共和国工业之子的血脉赓续……两座城,似乎有别样的渊源。
活动现场 摄影 王月
三线建设缔造“第二故乡”
“东北人、东北魂,来了都是攀枝花人。”在当日的推介会上,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副书记、区长苟军在致辞中说,从沈阳到攀枝花市仁和区直线距离2600公里,远的是地理距离,近的是相融相合的气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北味早已融入攀枝花人的骨血里,无论是“攀枝花的沈阳人”还是“沈阳的攀枝花人”,早已是一家人。
上世纪60年代,数以万计的东北热血青年奔赴攀枝花,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投身三线建设,创造了在2.5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设成套钢铁厂的世界奇迹。
现场演出 摄影 王月
作为三线建设亲历者,梁钢感触颇深:“攀枝花是个移民城,很包容。这里有很多像我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用在意语言,都能听得懂,随时都能遇到老乡,所以我到攀枝花50多年了还是乡音未改。”
历经岁月沉淀,“三线精神”时至今日依旧闪烁着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是攀枝花乃至沈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成为两地共同的精神羁绊。
10000颗芒果带来甜蜜印象
甜蜜,是当天推介会上,沈阳人民最深的感受。
活动中,攀枝花市仁和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城市形象推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攀枝花市仁和区的文旅资源、城市形象。特别是10000颗晚熟芒果、苴却砚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攀枝花仁和特色产品,带沈阳人民“云”游了四川最南端。
市民品尝“仁和好芒” 摄影 王月
“得益于攀西地区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以及纬度优势,攀枝花市仁和区颗颗芒果晒足2300小时,富含胡萝卜素、矿物质和17种以上的氨基酸。”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有着“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标签的“仁和好芒”揭开面纱。体验者三五成群,品尝拍照、合影打卡,用舌尖味蕾感受阳光的甜度。
沈阳市民杨先生说:“之前只知道攀枝花是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通过今天的活动才知道,原来那边阳光这么好、水果这么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一看。”
现场演出 摄影 王月
除了香甜的“仁和好芒”,推介会上,苴却砚、俚颇彝绣、羊皮鼓舞等传统非遗,也让嘉宾近距离、沉浸式感受了攀枝花仁和的璀璨文化;手打糍粑、各色果干等攀枝花仁和特产更是让与会嘉宾大饱口福、赞不绝口。
此外,攀枝花市仁和区还送出总价值1000万元的“冬日暖阳”体验券,向沈阳人民发出冬季康养的邀请。游客持券可在攀枝花指定地点免费就餐、住宿、报销往返行程费用。
传统非遗搭建起文化桥梁
为让与会嘉宾沉浸式感受攀枝花市仁和区俚颇文化的多重魅力,现场上演了舞蹈《迤啊迤沙拉》,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传承千年的舞蹈、音乐、服饰等文化元素,将观众们带入神秘古朴的彝家生活。
两地签署文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摄影 王月
仁沈一家亲,文旅共相融。此次推介会,仁沈两地签订《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文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翻开了攀枝花市仁和区与沈阳文旅联动发展的新篇章,探索两地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未来,两地将以整合优势文旅产品、推动文旅企业联合促销、轮流开展联合宣传推介活动等方式为抓手,开展推进文旅产业及市场合作、加强人才培训交流、信息政策互惠互通等五方面的深入合作,形成发展共推、和谐共创、文化共融的发展新局面。
“从不毛之地到百里钢城,经过几代人的建设,攀枝花现在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快捷方便,1小时到云南,4小时到成都,说走就走的旅行、曾经遥远的故乡,如今近在咫尺。”梁钢希望,曾经奋战三线建设的老革命、如今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能到攀枝花市仁和区,感受那里的温暖与幸福。(文 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