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沈阳市提出,全面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间的经贸合作,强化“外事+”、打造“国际沈”,促进国际交往扩友提质,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面向东北亚开放新高地。10月9日起,沈阳市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国际在线辽宁频道共同推出“家在沈阳”专题报道,展示海外友人在沈阳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讲述他们和沈阳的故事。
“在沈阳待了17年,沈阳已经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了。我可老稀罕沈阳了,以后要在沈阳继续过日子。”说这话时,来自俄罗斯的珍妮正坐在自家的沙发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对帅气的双胞胎儿子围在她身边。
珍妮(中)和双胞胎儿子在一起 摄影 祝洪美
“我从小就想来中国”
珍妮2006年来到沈阳,目前是沈阳大学的一名俄语教师。她的老家在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距离中俄边境直线距离只有28公里。
“我家离中国很近,我从小就觉得中国很神秘,想来中国看看。”珍妮说,她在俄罗斯读大学的时候,就决定毕业后一定要来中国。“我想学中文,觉得汉字很有艺术感,很好看。毕业后我先到大连学了一年中文,也是在那里遇到了我老公,他是哈尔滨人,后来我们就一起来到沈阳定居。”珍妮说道。
珍妮一家四口和妈妈(右三)合影 图片由珍妮提供
在沈阳生活17年,珍妮说沈阳人的热情是让她决定定居沈阳的最主要原因。
“我在沈阳受到的照顾太多了,说不过来。”珍妮说到这里,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忘带钱了,旁边一个人立刻把钱塞到我手里,我说通过微信把钱转给他,他说啥都不要。还有一次我上了公交车没地方坐,一个男人站起来对我说‘Sit down please ,welcome to China.’……”珍妮没等说完就笑了起来,她说,“沈阳人特别热情,很善良,是那种纯纯的只想帮助你那种友好。”
“沈阳的警察令我感动”
“我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跟我打招呼,有一些人会跟我说‘哈拉少’,其实‘哈拉少’在俄语里只是‘好’的意思,但我知道他们在跟我说‘你好’,我都会热情地回应他们。”珍妮说,正是这些在沈阳发生的一件件小事让她觉得特别温暖。
最让她感动的是沈阳的警察。珍妮回忆起当时生孩子的经历,不禁湿了眼眶。
珍妮讲述她的经历 摄影 祝洪美
“我生这俩孩子时大概是凌晨3点多,我在家睡觉时突然感觉羊水破了,家人开车送我去医院,走到东西快速干道正赶上封路,我老公下车跟警察说了情况,四五个警察立刻帮我们清除了路障。”珍妮强调说,“他们不是用走的,他们是用跑的,还说要开车在前面为我们开道。”
珍妮说,那次经历一直让她记在心里,“最让我感动”。
“能在中国出生和成长,对两个儿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礼物。”珍妮说,她的两个儿子目前在学习中国国画和武术,她希望他们能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我们要在沈阳好好过日子”
珍妮表示,从她怀孕开始,她的妈妈就从俄罗斯来到沈阳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她说她也没想到妈妈特别适应沈阳的生活。
“我们一家人在沈阳生活很舒服,周末的时候会带着帐篷、吊床去长白岛森林公园玩一整天。我最喜欢去北陵公园,进去之后心特别静,我们还去爬过千山。”珍妮说,沈阳很有文化历史感,他们一大家人都很喜欢在沈阳的生活。
此外,珍妮还经常参加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馆举办的活动,“很多中国人会唱俄罗斯歌曲,我也经常去唱歌,中俄文化交流的场景很温馨。”
提到沈阳的美食,珍妮说了解是“必须的”。“我认识很多留学生,他们不知道吃什么中国菜,我说跟我来,你们肯定喜欢。”她说,沈阳的烤肉、锅包肉、铁锅炖是必须吃的。
珍妮(左一)陪双胞胎儿子玩俄罗斯套娃 摄影 祝洪美
珍妮表示,她在沈阳生活了17年,亲眼见证了沈阳的快速发展,“一年和一年都不一样。”
“最明显的就是地铁,新开的4号线正好到沈阳大学门口,我上班特别方便。”珍妮说,在沈阳出门只需要带一个手机就可以了,无论是坐车、买菜、购物都可以手机支付,基本不用带现金。
她还表示,沈阳的城市绿化越来越好,“我注意到路边新增了很多小公园,随时随地可以休息,学生们告诉我那叫‘口袋公园’,我非常喜欢,而且街道也更加干净了。”
谈起以后的生活,珍妮充满了期待,“我从年轻时就来到沈阳,沈阳就是我的家,我喜欢我现在大学教师的身份,我的学生们经常说爱我,我也很爱他们。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在沈阳好好过日子。”(文 祝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