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确定沈阳的城市性质是“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其中,“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沈阳历版总体规划中,首次获批具有国际化定位的城市性质,是国家赋予沈阳的新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10月29日,在沈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旭辉就《规划》的内容和特色进行了详细阐述。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马静
《规划》提出,到2035年,沈阳在引领东北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强作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空间品质、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规划》强调了安全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20.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73.5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933.8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577.51平方千米以内。
《规划》系统谋划沈阳到2035年的空间蓝图。构建“北美南秀、东山西水、一核九点、一带五轴”的总体格局。注重农业安全,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构建“一核三区多点多基地”的农业空间布局,引导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都市农业发展。注重生态安全,落实“北方防沙带”建设要求,构建“一屏一带、两山七水多廊”格局,持续构筑科尔沁沙地南缘防风固沙屏障,提升辽河生态功能,保护卧龙湖等重要湿地,建设沈阳国家植物园。注重城镇村发展,按照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次中心、重点镇、一般镇为节点的城镇格局,突出中心村建设,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同网、同质、同服务。
《规划》突出了开放合作与区域协同相融合的特色,强化空间优化与核心功能落地,并突出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治理。
在开放合作方面,沈阳将打造成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辐射东北亚的国际门户枢纽,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经济高地。沈阳将协同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联系,共建辽中南城市群,发挥在沈阳都市圈中的引领、辐射、链接、聚合作用,高起点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自贸区等国际化开放合作平台。提高城市枢纽能级,提级建设国际空港和国际陆港。
在空间优化方面,沈阳将完善中心城区“一主三融、一河两岸”的空间结构,引导增量空间落地城市核心功能,在中心区域南部、西部、东北部集中布局先进制造业,并加快“35+1”个核心发展板块实施落地,做优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为提升特大城市人居环境,沈阳将聚焦城市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和文化品质提升,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蓝绿空间布局,为市民提供多元化休闲游憩空间。到2035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 5分钟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同时,沈阳还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空间形态塑造,建设内捷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并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在治理方面,沈阳将探索国土空间治理新路径,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划实施监督保障。沈阳将构建“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并实施对重要控制线、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的监测预警。(文 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