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钻研守护着电厂“心脏”的稳定跳动,用执着与创新驯服电机设备硬核破解“卡脖子”难题。从业12年,华能大连热电厂电气点检长于航,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零事故零返修”的细致,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护航机组安稳运行。
于航日复一日守护着电厂“心脏” 供图 华能大连热电厂
深耕专业知识的“求知者”
2013年,刚刚毕业的于航怀揣着对电厂的敬畏和对机械维修的热爱,成为华能大连热电厂一名电气检修工。于航的工位总堆着翻得起卷的规程手册,为了让学习的每一页知识都长出实践的筋骨,于航每天穿梭于生产现场,画图纸、爬管线、摸流程,努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把每次参与的基建、大修、技改现场当成学习的机会,虚心请教,细心揣摩,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通宵达旦地琢磨,直至解决为止。这些别人看来的“笨功夫”让于航迅速成长为电气专业问不倒的“活流程”。
于航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供图 华能大连热电厂
2024年11月和2025年2月,华能集团生产环保部抽调于航跨区域支援呼和浩特热电厂4号发电机及重庆珞璜电厂4号发电机抢修工作,作为发电机抢修的质量“把关人”。“质量监督不是走过场,差一点都可能埋下大隐患。”于航严把每一道工序关,建立了“抢修质量台账”,详细记录每个环节的检测数据、操作人员、验收时间,甚至将每日所有的验收点以及每槽的线棒间隙都详细记录、存档备查。支援任务结束时,检修队负责人在感谢信中写道:“于航带来的不仅是质量监督,更是一种‘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这份跨越千里的质量坚守,是一名电气点检长对责任最有力的诠释。
聆听机械密语的“听诊者”
当旁人只能听见发电机震耳欲聋的轰鸣时,于航却能俯身于轰鸣的机组旁,用听声辨位的绝技从中捕捉到细微的“异常心跳”。他手持听针,将耳朵紧贴冰冷的金属外壳,宛如经验老到的中医,通过声音的节奏、频率与音色,诊断设备内部的健康状况。这份“听声辨病”的绝活,是千万次与机械对话沉淀的智慧结晶。
于航(左)总能精准找到症结,保障设备正常运转 供图 华能大连热电厂
2024年,电厂新建的卸船机正式投入运行,2024年3月和7月,短短4个月就发生两次螺旋取料头电机损坏事件,严重影响整个卸煤系统正常运行,如果不能及时分析出电机损坏原因,将影响整个煤炭入厂供应。为了找到“病灶”,于航从早上7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左右,一点一点排除,寻找“患处”。经过仔细核查后,于航提出厂家设计疑问,存在电机联轴器与机务侧连接间隙过小,未考虑电动机启动时电动机轴向窜动的问题,经过与厂家技术人员反复沟通,决定对联轴器尺寸重新加工。修装完成后,螺旋取料头电机一直稳定运行至今,为口粮顺利入仓打下坚实基础。
延续薪火相传的“传声者”
发电机检修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传承的艺术。老一辈专家将毕生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年轻一代则带着创新思维注入新活力。在于航看来,电气检修不仅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更是将知识传授给更多人,让匠心在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于航(左二)与团队讨论问题 供图 华能大连热电厂
在于航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年轻的电气检修人快速成长。于航带领班组团员青年成立5人小团队,破解生产现场诸多“老大难”问题。他总说:“创新不在实验室里,而在机器旁;不在一个人脑子里,而在一群人的手心里。”4年时间,他们接连拿下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斩获电力职工技术创新奖、电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成果奖、火电运维检修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奖等多项荣誉。正是这份对技术的敬畏与对职业的热爱,让他们在检修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坚实,让工匠精神在电力领域代代相传。(文 牛艺桥 郭景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