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今年主题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9月8日,沈阳市卫生健康委聚焦秋季疾病发生特点,在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召开“健康生活方式与秋季养生”新闻发布会。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公卫)机构专家,围绕季节性疾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足防护、骨科疾病养护及学生心理健康五大热点,带来专业解读与实用指南。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杨薇
预防慢性疾病 从“三减三健”入手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慢性病防制部全民健康管理室主任、主任医师王路表示,“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核心内容,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预防慢性疾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路表示,人均食盐摄入量不超过每日5克的推荐量,能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减油有助于预防肥胖和高脂血症,建议居民使用控油壶,控制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至30克;控制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对预防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意义重大。
而“三健”口腔健康则包括口腔健康、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市民应践行“三减三健”的健康生活方式,从每一个生活细节做起,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节 三类人群需警惕并做好四项防护
随着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节。相关数据显示,近期全市心脑血管疾病急诊接诊量较夏季增长约20%,其中老年人、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占比超60%。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心血管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马晶茹提醒市民关注身体信号,做好健康防护。
气温波动成重要诱因,马晶茹提醒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长期吸烟、熬夜、缺乏运动者这三类人群需重点警惕。
市民要从生活方式、健康监测、饮食调理、运动管理四个维度做好防护。一是做好保暖,避免温差刺激。深秋时节,避免室内外温差超过8℃,减少频繁进出温差较大的场所。二是加强监测,控制基础指标。三是合理饮食,减少血管负担。四是适度运动,增强血管弹性。建议上午9点以后,气温回升稳定时进行运动。
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具有“急、危、重”特点,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突发胸痛,伴有胸闷、出汗,休息5分钟后无缓解;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说话含糊不清,视物模糊;血压突然升高至180/110mmHg以上,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秋冬季节是糖尿病足高发季节 “控好指标+注意足部护理”是关键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也是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截肢和(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甘宇称,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足总截肢率为19.03%,年死亡率为14.4%,截肢后的5年死亡率高达40%。
秋冬季节由于天气转凉,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血管收缩、微循环障碍加重,是糖尿病足的高发季节。甘宇提醒患者要把血糖、血压、血脂、体重这些代谢指标管控好,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10.0mmol/L。
饮食要定时定量,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碳水化合物。运动要规律,情绪要稳定,药物要遵医嘱使用。
高危患者要加强足保护,不要赤脚走路、不穿袜子、不穿鞋子和穿薄底拖鞋;每天洗脚,水温低于37℃(仔细擦干,特别是趾间);不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来处理胼胝或趾甲;涂抹润肤剂;每天换袜子;不穿高过膝盖的袜子;平剪趾甲,两侧不要有过深弧度。
有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足部有麻木,对热觉痛觉不敏感;有间歇性跛行症状,走一段路就腿没劲儿腿疼;足部怕冷,皮肤温度低;足部疼痛;足部有红、肿、热表现;足部皮肤有破口;脚气感染;甲沟炎;胼胝和鸡眼等等高危足的表现。
骨科疾病较夏季增长近30% “三防三养”护骨骼
秋季气候由热转凉,燥邪当令,昼夜温差增大,易伤肺津、侵袭筋骨。
沈阳市骨科医院软伤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韩涛结合骨科疾病季节性特点,聚焦颈肩腰腿痛等,分享了秋季骨健康管理领域的实践与经验。
秋季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变化显著,是颈肩腰腿痛等骨科疾病的高发期。根据临床统计,在沈阳市骨科医院近期门诊中,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骨科疾病患者占比达65%,较夏季增长近30%。
这一现象与秋季常见的骨科疾病增多趋势相吻合。分析原因主要为:一是低温导致肌肉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缓,关节韧带弹性下降,易引发僵硬与疼痛。二是夏季空调直吹、秋季衣物增减不及时,导致寒湿侵入;久坐办公、低头刷手机等不良姿势加重了颈椎的负担。三是秋季户外活动增多,但中老年人盲目登山、年轻人突击健身易导致关节损伤。
针对秋季软伤疾病,市骨科医院提出“三防三养”健康策略。
防寒保暖,护住关键部位。防久坐久站,动态调整姿势。防过度运动,循序渐进强筋骨。营养调养,食补强骨,睡眠养护,修复骨骼疲劳。
中医适宜技术在秋季骨健康养护中能有效缓解病痛,逐步增强体质,提升身体自我修复能力。如平衡火罐、全息刮痧、耳穴贴压疗法等。
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需“学生-家庭-学校”协同
沈阳市安宁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王会秋认为,学生心理健康并非单一维度,而是涵盖多方面的平衡状态。
具体来说,要有良好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学生个人层面,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等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坚持体育锻炼,通过运动释放压力;同时,学会主动倾诉,避免问题积累。
在家庭层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与情感变化,多给予陪伴与鼓励;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家长也应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开设专项课程;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培训班主任及学科教师识别心理异常;建立心理辅导室与学生心理档案,动态跟踪情况,发现危机及时联合多方处置。
当学生出现持续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学习效率大幅下降、不愿与人交流时,需及时寻求帮助。如学校无心理教师,还可拨打24小时沈阳市心理援助热线,避免因延误干预而导致问题加重。(文 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