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后面总嗡嗡响,晚上根本睡不好,工作时也老走神。”42岁的张先生(化名)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国医大一院”)整形外科医生诉说了困扰。5年前,他发现右耳后长了个搏动性包块,包块慢慢变大,还自带“轰鸣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日,中国医大一院整形外科脉管畸形治疗亚专业组冷冰副教授团队用“DSA引导下介入栓塞+外科手术”的组合疗法,成功帮张先生解决了难题。
张先生的情况并非普通肿块。冷冰副教授接诊后,结合问诊和影像检查,确诊他患的是“右耳后动静脉畸形”。这种脉管畸形十分少见,是生长发育中基因或细胞突变导致的血管结构异常,常出现在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等部位,位置深浅不一。更棘手的是,它病变范围广,容易累及重要器官且复发率高,加上患者个体差异大、血管走行不规则,手术时还可能面临大出血风险,想精准根治并不容易。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出血、保留皮肤、缩短瘢痕,冷冰副教授团队为张先生制定了“两步走”方案,并联合多学科力量攻坚。手术当天,第一步先由介入治疗科配合,在DSA影像引导下做血管造影,精准找到耳后动脉分支并完成栓塞——这一步相当于提前“阻断”病灶的供血,为后续切除扫清障碍。当影像显示张先生耳后包块的搏动明显减弱,血流量大幅减少,皮肤张力也松了下来,团队随即开展第二步:外科微创手术切除瘤体。
切除时,冷冰副教授团队用了“边压迫边切开”的方法,既能完整保留表面皮肤,又能精细结扎供血动脉。整个手术很顺利,出血量和切口瘢痕都控制到了理想状态。术后,张先生恢复良好,切口瘢痕愈合整齐,之前困扰他的“轰鸣声”彻底消失。(文 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