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费”不可信 监管提示莫上当
2020-05-19 16:45:51来源:东北新闻网编辑:王伟嘉责编:冯钰颖

  2020年以来,许多人反映经常看到“粗暴霸气”的宣传:火爆朋友圈的业务,可退所有金融、保险公司担保费;被忽悠骗购的;感觉不合适、不划算的;资金周转不开(断缴)停缴的;不想缴、缴不起的。资料简单,只要你来聊!无论是否结清,全国接单……那么到底可信么?

  近日消费者杨某,进入看似合法的“退费维权“微信群,该微信群教唆其以不知情投保为由向某公司投诉要求退费,公司经核实发现真实情况与杨某所述不符,随后积极与其沟通说明情况,但杨某在沟通过程中不但威胁该公司,更是辱骂客服人员至深夜,其目的未得逞后又怂恿其他客户以其同样的方式进行投诉拒绝还款,并共同到该公司大闹提出无理诉求,影响公司正常经营。诉求得不到解决后,其又至监管部门多次投诉该公司。杨某的行为是典型黑产案例,该行为破坏了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也扰乱监管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行业发展。

  尽管各地保险监管部门反复提示,防范“代理投诉全额退费”骗局风险,但全额退费黑色产业已在互联网遍地开花。近日,多地银保监、行业协会发出警示,提示防范“全国办理全额退费”骗局。

  一、误轻信、危害多

  “退费黑产”损害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严重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业内几乎人人喊打,从保险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如果委托不法分子进行“代理退费”,很可能会遭遇以下三种风险:

  1、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为牟取利益,一些从事“代理退费”的个人或团体冒充监管部门或担保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虚假宣传,比如称消费者所购保险产品“存在欺诈行为,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或“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挑唆、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终止正常的担保合同,使消费者丧失风险保障。

  2、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某些“代理退费”行为并非真正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是以牟利为目的。退费前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或缴纳定金,退费后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或其他公司保险产品以赚取佣金。部分组织还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费者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等,截留侵占消费者退费资金,甚至有不法团伙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一旦落入骗局,消费者资金损失难以挽回。

  3、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一些从事“代理退费”的个人或团体打着“维权”幌子获取消费者信任,并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代理维权服务协议”,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除“代理退费”外,有的组织还从事信用卡套现、小额贷款业务,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存在较高的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有的组织甚至在消费者想终止“代理退费”协议时,采用极端手段骚扰消费者,迫使其再次投诉。

  二、监管出手、黑产难逃

  北京、辽宁、广西、广东、河北、四川、大连、海南等多地银保监局都发布了相关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切勿轻信高收益承诺,中了“退费理财”“代理退费”诈骗圈套。

  2019年10月22日,以广东深圳银保监局发布的风险提示为例:有不法分子通过社交、网购等平台发布“可在全国办理全额退费业务”的虚假信息,宣称可以帮助消费者在任意保险、金融公司办理任何险种的全额退费,诱导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家庭住址照片等个人重要资料,签署委托投诉协议,缴纳押金并支付高额手续费。甚至有不法分子通过窃取消费者保单信息不断致电怂恿蛊惑投保人委托其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假借消费维权名义歪曲捏造事实,无视合同约定要求全额退费,以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大连银保监局称:这些不法人员以代理消费者办理全额退保名义,要求消费者签订委托协议,收取押金,留取消费者保单、身份证明等个人敏感信息,牟取消费者退保金额30%-50%甚至更高的手续费。这些非法代理退保组织通过获取消费者的保单、身份等信息后,其真实目的:要么通过退保获取高额手续费,要么退保后向消费者推销新的保险或理财产品。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人身保险多数是对人身体健康以及生命的长期保障,交费期也较长,消费者购买前一定要充分评估自身保障需求与交费能力是否匹配,一旦签订合同,中途退保只能按合同约定的现金价值退还,且退保后再重新投保,也会面临健康保险拒保和保费上涨的可能。此外,消费者对于“代理保险退保”此类虚假信息,请勿轻信和传播,接到此类信息后,务必详细询问相关人员和组织身份的合法性,对于涉嫌诈骗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2020年4月9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警示“代理退保”中存在的种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揭示其中存在三重风险: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以及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同时提示广大消费者要充分考虑自身保险需求,谨慎办理退保;注意保护个人重要信息;以及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

  防骗不如戒贪,防人不如防己。希望每一位消费者心理都有杆秤,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让骗子无机可乘,无缝可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