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沈阳·中关村建设加速 “一基地”规划出炉 铁西区“副中心” 将建 创新城
魅力比心湖边,问鼎科技之巅。
铁西副中心,青和新引擎。
京沈合作,“飞地”落地
7月31日,铁西区传来重磅消息:在“京沈协同 筑梦未来——沈阳·中关村建设情况暨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走进沈阳发布会”上,作为沈阳·中关村的“核心组件”之一,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规划方案正式揭面。
10年之内,这片占地14.2平方公里、连接铁西新老城区的重要腹地,或将成为沈阳创新密度最高的新兴产业区,也是遍布网红打卡地和隐藏黑科技的都市新生带。
与此同时,沈阳·中关村科技园的建设加速起跑,也从“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合作框架协议,走向有物理空间承载的京沈“飞地”,把未来筑进现实。
分功能、分区域推进建设 一个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一个创新基地 一个科技园区
2019年,铁西区迅速接引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叠加中关村的科技优势和铁西区的产业优势,共同建设沈阳·中关村科技园,并签署“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合作框架协议。
截至目前,以北京农信互联、军研科工为代表的15家企业入驻“一中心”,累计签约项目28个;光控特斯联、中关村创新大厦等一批优质项目入驻“一基地”,储备项目14个,域外企业占比30%;中南高科、亿达·智慧科技城等项目选址“一园区”。
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核心区5平方公里。沈辽路、中央大街、三环路三面环抱,南临浑河西岸,地铁3号线贯穿核心区。
“一中心”揭牌运营 “一基地”规划出炉 沈阳·中关村建设“倍速快进”
加快实现东北振兴,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格局,顺应和畅通“国内大循环”……
面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一系列国家战略命题,如何破题闯关、开新局育新机?沈阳·中关村科技园,正是京沈两地协同作答的一个重要实践和标志性项目。
2019年,在京沈两地政府推动下,铁西区迅速接引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叠加中关村的科技优势和铁西区的产业优势,共同建设沈阳·中关村科技园,并签署“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合作框架协议,分功能、分区域推进建设一个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一个创新基地、一个科技园区。
按照合作协议,沈阳·中关村科技园将接入中关村创新资源,构建东北“最中关村”创新生态体系,将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拿到沈阳进行成果转化和场景应用,打造京沈合作创新成果的集中承载地。同时,借助“北京研发,沈阳转化”的工作思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沈阳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京沈协同发展、产业链条互补。
未来,依托沈阳·中关村科技园的价值外溢效应,还将把资源辐射嫁接到沈阳其他园区和经济区其他城市,培育跨区域的产业集群,构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共建共享类中关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京沈间和沈阳经济区间的产业、要素、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
这样的功能定位,赋予沈阳·中关村的发展意义,可谓重大。它不仅是铁西·中关村、沈阳·中关村,更是辽宁·中关村。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按照‘立足区域优势、着眼国际视野、强化资源对接、形成示范引领’的发展思路,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沈阳·中关村项目建设!”在专题推进会上,铁西区委书记刘克武表示。
在省市高度关注下,今年1月17日,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营,成为辽宁省2020年“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双百攻坚任务、推进50个重大招商项目签约落地的首发项目。
7月11日,光大控股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00亿元入驻沈阳·中关村科技园;7月31日,距离“一中心”投入运营仅半年时间,“一基地”即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的规划方案揭面,一个高度产城融合的“创新小镇”逐渐走进现实。同日,沈阳神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旗智咨询有限公司、辽宁祥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集中签约入驻“一中心”,京沈创新资源交流合作日益活跃。
据悉,京沈双方将沈阳·中关村项目纳入京沈合作框架,市区两级分别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北京市委市政府派驻干部挂职沈阳经开区、中德园管委会副主任,专职负责推动项目建设。沈阳·中关村的建设进度条正“倍速快进”,全面进入提质增速的新阶段。
构建新生态 培育新动能 半年28个项目 签约入驻沈阳中关村
沈阳·中关村项目启动半年以来,外联内引、横向互动,“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分区域、分功能同步推进,推动产业加速集聚。
截至目前,以北京农信互联、军研科工为代表的16家企业入驻“一中心”,累计签约项目28个;光控特斯联、中关村创新大厦等一批优质项目入驻“一基地”,储备项目14个,域外企业占比30%;中南高科、中钛装备等项目选址“一园区”。
作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聚集高新技术企业25000家,布局28个城市和区域,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产出最为活跃;而铁西区有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拥有占全市三分之一的规上工业企业和以宝马为首的57家世界500强企业。双方合作聚焦“工业互联网+先进装备制造”,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据悉,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是中关村落子域外、唯一围绕智能制造创新领域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高地,将打造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我们为企业做的,归结起来就是‘七个找’,找空间,找政府,找伙伴,找资金,找市场,找技术,找人才。”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扈德辉介绍。“可以说,入驻沈阳·中关村,就等于接入了中关村海量的创新生态资源库,同步享受到另外31个园区的政府资源、产业资源。”
在新动能培育上,沈阳·中关村有成熟的运作模式。“企业有门槛”,聚焦园区产业定位,筛选出在模式、产品、技术等方面具备领先性的企业;“创新有渠道”,直接对接京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域内外优秀双创团队;“培育有路径”,把中关村的新技术、新产品带到沈阳,依托环境和口碑有效吸纳优质项目。
为促进人才和思想、创意和资本、创新和产业的对接与合作,沈阳·中关村举办“中关村硅谷科技创新项目沈阳行路演”“创新中国行·走进沈阳产业转型创新论坛”“京沈协同创新汇”等线上、线下活动26次,邀请近600家来自中关村、京津地区和海外企业来沈考察,营造创新主体互动、创新链条互补、创新生态互鉴的浓厚氛围,充分释放中关村品牌效应。
铁西区人民政府区长郭忠孝表示,沈阳·中关村科技园接下来将按“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工作目标,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力争用三年时间引进300家创新型企业,用五年时间引进500家创新主体,为沈阳加速迈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伴随沈阳·中关村的建设步伐,京沈两地也将在体制机制、政策支撑、产业发展、服务配套、空间规划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探索全面协同、共进共享,打通“内循环”动脉,释放增长新动力和发展新机遇,实现内涵集约发展。
总投资500亿元 规划14.2平方公里 沈阳中关村 “一基地”规划出炉
未来的沈阳·中关村长什么样?随着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规划方案出炉,铁西区区域建设再成瞩目焦点。
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核心区5平方公里。沈辽路、中央大街、三环路三面环抱,南临浑河西岸,地铁3号线贯穿核心区。这块区域,连接起铁西老城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优势堪为铁西区“副中心”,在城市功能和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不仅拥有完善的交通体系,还兼备公园、水系等优美的生态基底。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实现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目标。”沈阳经开区、中德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宁兴华介绍,沈阳·中关村特别聘请新加坡裕廊咨询,担纲“一基地”项目的产业策划、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经过七个月反复打磨,规划方案终于正式出炉,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
据悉,“一基地”计划总投资金额500亿元,包含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创新服务和创业孵化载体等,同时制定滚动开发计划,其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周期7年,创新服务和创业孵化载体建设计划周期10年。
中德园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刘巍介绍,经过反复论证,“一基地”项目建设将采取市场化托管模式,实行“授权+建设+运营”的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政府“淡出”行政干预和财政投入,转向以市场化手段加速资源聚集、资本融通,推动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的高效实施。这种开发模式在东北地区首开先河。
今年8月中旬,“一基地”规划建设方案将启动招标工作;9月底,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并开工建设。
“一基地”的产业定位十分清晰:以数字经济为特色和统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三大硬科技,建构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的筋骨;塑造文化创意休闲、创新科技服务、科技人居服务三种软实力,填充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的血肉。通过构筑刚柔并济的3+3产业生态体系,为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当前和长远发展奠定健康的产业和空间架构,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实现集约精明增长。
园区内规划建设科创研发风貌区、总部科创风貌区、青和活力风貌区、青创配套风貌区、滨水居住风貌区、生态宜居风貌区六个板块。
未来,这里不仅是一个“创新基地”,更是一座集成创新策源力、中心链接力、生态滋养力、时尚推动力、定居吸引力的“创新小镇”。(记者 叶青)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