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秋和她精心培育的试验种苗(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在学生眼中,她是全校有名的“严师”;在农民眼中,她是带来希望的致富专家;在家人眼中,她是“不着家”的“工作狂”。作为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的院长,于海秋始终秉持初心,勤勤恳恳深耕教育事业,为祖国强农兴农培养科技人才。
近日,在沈阳市举行的2020年教师节暨“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于海秋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
于海秋(右二)带领学生在田间试验取样(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爱上教师职业却与农学结缘
于海秋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深受当教师的父亲影响。
随着于海秋不断长大,她自然而然地把教师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梦想着有一天进入师范院校系统学习教育理论。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让于海秋走上另一种人生。高考后,于海秋收到了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是与师范类专业相差千里的农学专业。
于海秋的心沉了下去。这时,又是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她。父亲说:“农业课程也需要教师讲!”于海秋顿悟,只要守着教书育人的初心,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有机会。
于是,于海秋在大学里拼命学习,甚至主动给自己“加作业”。随着于海秋学习的不断深入,她对中国农业有了新的认识。她意识到,“在农业这片广阔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首先要解决农业人才问题。”
将“园丁梦”深种在广袤大地上
大学毕业后,于海秋继续深造,直到2004年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她才进入沈阳农业大学成为一名教师。
“我没有休息日,每天都在工作。”于海秋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她每晚花5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每天坚持阅读大量中外最新文献资料。她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辽宁农业科技贡献一等奖3项,并成为花生产业辽宁省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特别是近年来,她带领的花生科研团队培育出抗逆新品种5个,累计推广技术1993.3万亩,培训1.3万人次,创造利润24.77亿元。
为了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农学人才,她总是亲自带领学生到乡下试验田取样,在烈日下进行植株活体测定,在实验室督促样品生理生化测定,以身作则向学生展示严谨笃学的科研态度。
今年受疫情影响,农大学生未能如期返校。为了帮助学生们保住重要的试验材料和试验结果,于海秋发动全院教师放弃休息时间走进田间地头,替学生们播种、施肥、照料幼苗,使得全院所有学生科研试验均未受到影响。
于海秋(前)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试验(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做“最严格”教师 对每个学生负责
在农大,有学生把于海秋称为“最严格”的老师。因为当她的学生绝不能偷懒,除了正常的课业任务外,每周要参加学术研讨会,汇报文献阅读进度,完成老师安排的中英文论文互译,完成好每天的实验任务……而于海秋会为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甚至对于学生的研究论文和毕业论文,大到试验设计,小到格式、标点,她均亲自指导、批阅、修改。
“我得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态度,教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每一个研究数据,他们日后无论是搞科研还是进企业,都会受用一生的。”于海秋说。看似“严格”的外表下,其实都是于海秋的良苦用心。
于海秋说得最多的是她的“园丁梦”和教育学生的思路和意图。“回首17年,我所从事的就是我所热爱的,这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事。”于海秋说,她的“园丁梦”将永远无知足地做下去。(文 黄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