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综合改革启动,百姓受益几何
2020-09-28 10:06:13来源:中国经济网编辑:王伟嘉责编:冯钰颖

  9月19日,由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始施行,平安产险的车险新系统也正式上线。当日0时1分,来自上海的陆姓车主拿到了新保单,保费1944.25元,这是平安产险在车险综合改革后签出的第一张新保单。

  车险综合改革后,老百姓受益几何?

  提升保障,改进服务,保护消费者权益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车险综合改革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通过对价格、保障、服务、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为消费者提供实惠和便利。具体来说,一是交强险责任限额大幅提升;二是商车险保险责任更加全面;三是商车险产品更为丰富;四是商车险价格更加科学合理;五是车险产品市场化水平更高;六是无赔款优待系数进一步优化。这些都将大大提升消费者的获得感。

  此次改革最吸引消费者关注的莫过于车险保障内容的全面扩容:交强险总责任限额从12.2万元提高到20万元,其中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从11万元提高到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从1万元提高到1.8万元。商车险责任限额从5万元至500万元档次提升到10万元至1000万元档次。

  此外,商车险的保障服务持续优化:在基本不增加保费支出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车损险可获得更多保障,盗抢、玻璃单独破碎、自燃、发动机涉水、不计免赔率、指定修理厂、无法找到第三方等保险责任无需额外投保。删除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免责约定,车险产品实现了地震、台风、洪水等主要巨灾风险的全覆盖。删减事故责任免赔率、无法找到第三方免赔率等免赔约定,有力减少理赔纠纷。

  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孙建平认为,改革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相关措施针对性强,充分考虑了消费者使用汽车时面临的风险和痛点,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

  健全机制,优化结构,实现车险高质量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在平安好车主APP举行的车险综合改革专场直播中表示:车险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产品,长期以来都是财险领域第一大业务,社会关注度较高。2019年全国车险承保机动车达2.6亿辆,车险保费收入8189亿元,占财险保费的63%。车险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定价、高手续费、粗放经营、竞争失序、数据失真等问题比较突出,产品同质化严重。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改变、科技的不断创新,迫切需要保险行业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创新。

  车险综合改革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面对新的要求,保险公司需要在银保监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调整优化考核机制,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权重,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合规经营、质量效益的考核要求,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新科技的应用,开发满足客户需求、让车主实实在在受益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机动车里程保险(UBI)等。

  我国车险行业经过10多年的改革,正在不断向消费者所期待的方向改进。比如,在2015年启动的深化商业车险改革中,完善了商业车险定价方式,解决了困扰消费者多年的“高保低赔”问题,建立了车险费率与风险水平挂钩的“奖优罚劣”机制,众多驾驶习惯好、出险频率低的车主,享受到了更低的车险费率。

  孙建平表示,车险综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行业肯定会有一段时间的阵痛期,短期内行业车险保费增速可能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综合成本率可能会超过100%,但市场化改革是中国车险的最佳选择,财险行业应该在银保监会的领导下,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推进车险市场化改革。只有推进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车险市场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车险才能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数据经营,打造极致客户体验

  此次车险综合改革涉及条款、费率、监管制度等多方面,近期的阶段性目标是降价增保提质,车险保费有可能缩水。但是,短期的压力长期来看是车险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科技赋能和数据经营将为保险公司开辟差异化市场竞争的新赛道。

  为拥抱此次车险综合改革,保险公司积极准备。以平安产险为例,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为消费者解读新政利好,提升广大车主对综改方案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构建面向客户、队伍、经营的线上平台,推动数据化转型和产品服务创新,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极致的服务。

  专业人士普遍认为,此次车险综合改革不只是简单的让利于消费者,还将带动整个行业服务意识的提升。改革将倒逼保险公司全面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市场竞争趋于理性,加速科研成果向市场效果的转化,做到保障内容扩容、服务品质升级,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助力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