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把早熟的玉米割倒,给田间秋收画上了起始符。
农民在田间忙着收割。
马庙村村书记葛德松与农民一起进行玉米收拢工作。
金黄色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秋天图景。
看着金灿灿的玉米,农民脸上露出笑容。
今年雨水多,收上来的玉米粒大饱满。
发展多种作物种植,把秋收的大地装扮成多彩拼图。
庄河市城山镇的农民在田间收割玉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是一年玉米收获时,国庆假日期间,当大部分城里人都在忙着出游的时候,广大农民朋友几乎都在忙着抢收地里的玉米,并同样收获着喜悦和快乐,只不过“城”里人享受的是黄金周里长时间出游的快乐,“村”里人享受的是沉甸甸黄金般玉米收获的喜悦。从9月末开始,大连市250余万亩大田玉米迎来收获季,广大农家庭院陆续被一颗颗金黄的玉米装点,成为一道这个季节才有的美丽风景。
喜看收获景,颗粒归仓忙,收获的背后是广大农民朋友的忙碌与辛苦。大连市玉米收获一般从9月末陆续开始,10月中旬基本结束,其中国庆假日是农民收获玉米的高峰期,主要是因为外出的子女们都放假了,大部分都会回家帮忙收获。早在假日之前,大部分农民朋友会提前花几天时间把玉米割倒放在地里,假日期间主要以采收归仓为主。据介绍,提前割倒秸秆并晒上几天后,苞米掰下来时就会轻松许多,收获时也会节省不少时间。
长期以来,农民掰苞米一般喜欢选择在上午甚至凌晨。凌晨一两点,带着朦胧的睡意,顶着月亮出发;早上6时,拖着疲惫的身子,我们迎着朝阳回家。掰苞米为什么要起这么早?据介绍,凌晨以后,被割倒的玉米秸秆已经被露珠湿润,叶子会变得柔软,掰苞米的时候,手不会轻易被叶片划伤。上午把苞米掰完后,放在地里晒上几个小时,露珠晒干后下午统一装车运回家储存。据介绍,这是很多农民多年保持的玉米收割程序和习惯。穿上布鞋和足套,裹着头巾,戴上手套,半夜凌晨向玉米地出发。此时的月亮皎洁明亮,天气显得有点凉。透过月色,一路上偶尔能看到几位农民的身影,同样走在通往玉米地的路上。初秋的凌晨,露珠渗入肌肤有些冰凉,但玉米叶子却柔软了许多。静谧的夜色中,只听到一声声掰苞米的“咔嚓”声……同样是玉米,因为熟练程度等原因,好掰的“咔嚓”一下就掉了,不好掰的拧几圈还不掉,有的得把玉米稞都拧断了才能掰掉。据老农介绍,掰苞米时两手握的位置很重要,尽量往下,力气使用要干脆。
如果说掰苞米是耐力活儿,那么把苞米收回家则是力气活儿。农民朋友把小四轮车子开到地里,先把玉米装到藤条筐和塑料筐里,再往车上装。玉米散装满车厢后,再用装袋的玉米压在车厢顶部一起往回运。玉米运回家后,还要进行分拣,最后把分拣好的玉米装仓晾晒,或待售,或自用。为防止玉米受潮,玉米仓会用凳子砖块等垫起来,至少距离地面20厘米以上。
玉米种植,品种选择很关键。大连大田玉米种植主要以山坡地块为主,平整的地块主要发展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所以在选择玉米品种时主要以抗旱品种为主,部分低洼容易受涝地块则要选择抗涝品种。另外,靠近沿海部分地区为降低台风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多选择抗倒伏品种。为提高玉米产量,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选择密植品种。今年雨水充足,玉米长势不错,亩产在千斤左右,好点的地块亩产达到千余斤,涝地能少一些。
玉米生长主要是防虫害。为防治玉米的主要害虫玉米螟,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6月份,大连市投入财政资金实施大面积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防治,每亩玉米可减少产量损失约25公斤,全市年均挽回粮食产量约6500万公斤,投入产出比达1∶18以上;同时,此项生物防治技术年均可减少化学杀虫剂300吨左右。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带动下,近年来,大连市大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市本级财政对玉米收获机械累加补贴的实施,为玉米收获机械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部分农民因为家里地不多,而且分散,则不选择机械收割。更为重要的是,玉米秸秆是家里烧炕做饭的主要燃料,而机器收割直接把秸秆粉碎还田。
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8.8万亩,同比增加1.2%,其中玉米254.6万亩。粮食要增产丰产,技术是保证。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制定发布了《大连市种植业生产关键技术》和《2020年大连市农业主推技术》,组织专家遴选农业综合集成技术等38项绿色主推技术,引导农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通过远程视频开展科技培训和惠农政策宣传,并选派土肥专家到乡镇对接驻村第一书记和种植大户,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疫情防控和技术服务两不误。
受前期雨水频繁和台风影响,大连市局部地区和秋粮品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为降低前期自然灾害对产量造成的影响,市农业农村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把抓好秋粮生产收获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大事要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同时,组织相关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对稻瘟病、三代粘虫、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做好监测预警,及时做好防控措施,全力夺取秋粮好收成。(记者 李小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