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惊喜到震惊!95后支教老师和乡村学生的“科技”碰撞
2020-11-12 15:45:34来源:北国网编辑:王伟嘉责编:冯钰颖

  “老师,下节课要讲鸟儿怎么飞吗?”

  课间,云南腾冲市界头镇中心小学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逮住”了杨惠老师,睁着大眼睛问。

  杨惠老师的课与众不同。上课会从鸟儿怎么飞讲到飞机的故事,会带他们折纸飞机然后拿到操场上放飞。他们很喜欢杨惠老师。

从惊喜到震惊!95后支教老师和乡村学生的“科技”碰撞

► 图为孩子们体验放纸飞机

  杨惠也很喜欢学生们。学生迸发的创造力是她的“快乐源泉”,她常常感叹“娃娃们太会整了”,半天都能保持“嘴角上扬半永久式微笑”。

  杨惠走上讲台才不过1个多月。今年6月,刚刚从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她决定成为中国平安和美丽中国共同派遣的一名支教教师。

  这位非师范出身的讲台“新鲜人”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又很快出教学效果,得益于中国平安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2019年,中国平安联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发起“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面向全国1000所乡村学校捐赠教材、教具和实验包,支持学校开展科技素养课程,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科技教育资源。

  今年,界头镇中心小学首次开展科技素养课,杨惠8月底到校,就接受了校长的委托,成为该校首位科技素养老师。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老师,快看,那里有彩虹!”

  童声落下,刚走出教室的杨惠应声抬头,一道彩虹尽现眼前。她开心极了,一天的疲劳一扫而空。

  这是开课前的周日傍晚6点多。上午10点,她一个人钻进教室布置场地。

  教室的课桌椅被重新排列,组成小组围坐的形式,方便同学们小组讨论、合作。多余的桌子整齐地围着教室排列,摆上书本。最赫然醒目的当属黑板上的艺术字体“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周边还围绕着一些小图像,分别代表着本门课的五大板块: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农业科学。

从惊喜到震惊!95后支教老师和乡村学生的“科技”碰撞

► 图为孩子们的科学课教室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是教材里的一句话,也是杨惠所确立的课程目标。她了解到,这所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周边农村,因为离家远,许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住学校。她想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有科学敏感,开学第一课就能记住这句话。

  五年学医生涯、数不尽的医学实验,“尊重科学”、“依据事实依据”、“实验探究”早已成为杨惠大脑思维的一部分,但备课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至六年级的课程都要上,课程繁重,知识点繁多,许多知识点也是学医的杨惠没接触过的,比如机器人、航模等,边学边教是常态。

  平安提供的线上教学资源成为一个好帮手。杨惠备课前先看看平安“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公众号上的公开课,思路就会清晰很多。她还加入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微信交流群,群里定期分享各种直播资源,各地老师也喜欢在群里交流教学心得。平安还邀请了中科院专家及相关专业顶尖大学教授,定期在“三村晖”平台上直播科普课堂,丰富线上学习资源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支持。

  除了常规师资培训外,对于课程开展特别突出且具有示范意义的学校,平安还计划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选取15所科技示范学校与其结成1对1帮扶形式,通过“双师课堂”智慧教学设备,共同开展科技素养课。

从惊喜到震惊!95后支教老师和乡村学生的“科技”碰撞

► 图为孩子们参与课堂制作

  用科技智慧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是“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初心。2019年10月,平安在云南昆明对近200名乡村校长进行科技素养课程培训,当时云南省科学教育研究院教研员席学荣曾心痛地说:“云南是全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我们云南的孩子呢,连一个种子发芽的实验都没有!”

  在杨惠的课堂上,孩子们第一次做起种子萌发的实验。界头镇土地肥沃、植被丰富,被誉为“花园盆地”。杨惠索性抛开课本用湿纸萌发种子的方法,直接带孩子们到校园里挖土,用新鲜土壤孕育种子。三年级的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从惊喜到震惊!95后支教老师和乡村学生的“科技”碰撞

► 图为孩子们埋下的种子

  “答案没有对错”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杨惠让孩子们组成小组,进行项目制学习。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们吵吵闹闹,高年级的孩子们各有想法,但都很喜欢分组学习的方式。

  更让杨惠惊喜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当中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

  上完六年级“现代农场”项目第一节课,一位同学跑来杨惠提出“想要换组”,因为组内同学都不参与讨论。第二节课下课后,他的主意变了,又跑来跟杨惠说:“老师,我不换了,我们组挺好的”。

  原来,这堂课的小组任务是画农场设计图,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迸发出来,这个小组也不例外。这位“想要换组”的学习积极分子感受到了“我们组已经团结起来了”。

从惊喜到震惊!95后支教老师和乡村学生的“科技”碰撞

► 图为孩子们在课堂上参与实践制作

  杨惠开心极了,同时感触良多,她在手机便签里如下记录:“看到他们在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的过程中,能学会包容他人,学会沟通合作,学会看着别人和自己的变化。而且这种转变发生得这么快,再次坚定了我的一个观点: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最容易长出美好的东西。”

  在后面的模型制作课上,学生们个个化身能工巧匠,将奇思妙想变成“落地成型”。有的小组设想在现代农场里加入篝火晚宴,于是用塑料瓶和木棍搭起了一个篝火模型;有的小组给农场安排了一个长得像胖冬瓜的保安;有的小组给农场引入了无人机;有的小组的大棚种植声称与外星人合作,“里面是太空种子栽培的蔬菜”……

  面对五花八门的创意脑洞,杨惠起初是“惊喜”、再“惊讶”,最后是“震惊”,她笑称“自己绝对做不出来”。她并没有用成人的眼光干预这些创意,而是尽可能地给予空间,鼓励学生想象、探索。

  一开始,学生还会习惯问“老师,这个答案有对错吗?”后来都不问了,都放开脑洞投入创造。因为杨惠老师从来没有用“对”和“错”来指导、评价他们,也从来没有给他们打过分。

  强调动手,用项目化、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打通课本知识在现实生活的运用,是平安“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最大的特点。这种教育模式在国内具有领先性,类似于国际上的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乡镇孩子也能“边学边玩、边玩边学”了!

从惊喜到震惊!95后支教老师和乡村学生的“科技”碰撞

► 图为孩子们在建造房子模型

  下课铃响后,许多小组还在讨论、做模型不愿下课,其他班的学生都跑过来好奇围观。这时候杨惠才会装出一副“严肃脸”,让其他学生“别乱动”,保护着学生的成果。

  “老师只是引导者、陪伴者”

  与高年级相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更需要鼓励和陪伴。她不喜欢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师姿态”,她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当杨惠给二年级学生展示3D打印笔时,他们兴奋极了,两眼放光,但真正要他们小组讨论、具体实施时,许多小组都不知从何开始。有位小男生怯生生地说:“这是高科技,我不会。”

  乡镇孩子们的畏难心理,杨惠特别能理解。她小时候在甘肃农村老家上过学前班,小学到城里读书,后来又转学到另一间好的学校。不同教学条件、教育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她深有体会。农村孩子很少科学课程,也缺乏课外拓展视野的机会,畏难心理的背后是自卑。

  她想到的教学方法是“化繁为简”,将“高科技”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她先是引导组内的每位成员用3D打印笔画出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或字母或数字,再让小组综合各位成员的画作,讨论、设计一个小挂件,最后再用3D打印笔制作出来。结果,各小组制作出的小挂件都很精美,出乎她的意料。有了初步成果,孩子们收获了信心,开始愿意尝试做更有难度的立体物件了。

从惊喜到震惊!95后支教老师和乡村学生的“科技”碰撞

► 图为孩子们使用3D打印笔制作模型

  “你可以的”,是杨惠的教学口头禅。遇到内向、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她总是摸摸他的肩膀,专注地看着他,耐心等他把话说完。

  杨惠称自己也是从小敏感内向、表达能力弱,大学时期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帮助自我分析,后来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参加了一些实践活动,慢慢锻炼自己。她相信“教育是一件满怀希望的事”,这也是她选择去支教的一个内在原因,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陪伴他人成长的教育者。

从惊喜到震惊!95后支教老师和乡村学生的“科技”碰撞

  ► 图为孩子们的成果展示

  平安集团一直陪伴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早在1993年,在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倡议下,初创不久的平安成立了“希望工程”救助小组,开始落实希望小学建设项目,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

  2018年,平安将教育公益升级为“村教工程”,在全国开展“4+1”智慧小学综合建设行动,面向村小、村教、学生三个层面,实施立体化教育扶贫工程。此外,中国平安响应《“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9年携手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正式启动了“AI不孤读---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惠及全国17省1000所乡村学校,受益学生超过30万人。

  杨惠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杨惠老师的科技素养课还在进行中,她已经向项目组递交了申请,希望申请到一笔课程活动经费带学生们参观当地的造纸博物馆,希望她带着学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