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中共辽宁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过去五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奋力攻坚,扎实推进辽宁振兴发展各项事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主动做实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全省经济实现企稳回升;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营商环境得到改善,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剥离办社会职能基本完成;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辽宁自贸试验区国家改革试点取得重要成果,对口合作扎实开展;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提升,法治辽宁、平安辽宁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政治生态明显改善。“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辽宁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省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辽宁振兴发展面临的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辽宁振兴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国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短板弱项。
从辽宁自身看,经过多年努力,辽宁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具备了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有利条件。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东北肩负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使命,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北振兴发展给予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时期要有突破等重要指示,为辽宁振兴发展确立了新目标、寄予了新期望、注入了新动力。同时,要清醒认识到辽宁振兴发展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对外开放优势未充分发挥,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防范化解风险任务较重,一些干部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到位、干事创业激情不足。
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振兴发展新境界。
3.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党中央《建议》”),描绘了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根据党中央《建议》精神,结合辽宁实际,展望二〇三五年,辽宁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届时,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辽宁、平安辽宁;建成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健康辽宁,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对外开放新前沿;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进入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系列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是突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这个总纲。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为我们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把脉定向,是开启辽宁“振兴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建议稿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作为根本遵循,以此确定“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的大方向、大思路、大举措,引导全省上下扎扎实实抓好贯彻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儿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振兴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二是注重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变化、落实新要求。坚持胸怀“两个大局”,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国家重大目标、重大战略中找准位置、谋划思路,对“十四五”时期辽宁发展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前进动力在哪里、战略举措和重点任务有哪些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回答、系统部署。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与夯实内涵支撑有机统一。推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不能笼统、简单、概念化地喊口号。我们提出的每一个发展目标,都要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都要有丰富深刻的实质内涵、切实可行的路径举措、实而又实的项目支撑。建议稿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改革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区域布局、提高民生福祉等重大问题,注重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力求谋划一批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
四是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相结合。建议稿是省委对全省“十四五”发展进行统筹部署和宏观指导的文件,注重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因此,建议稿坚持突出重点,侧重提出方向性要求,明确发展的方向、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为编制规划纲要和各领域专项规划提供方向目标并留有空间,以更好发挥建议的宏观性和指导性。
在结构上,建议稿由14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第二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分析辽宁振兴发展面临的形势,展望到2035年远景目标。第二部分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的“六项重点工作”和党中央《建议》框架结构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安排了11个部分,明确了从科技创新、深化改革、产业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到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扩大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提出了53项工作举措。
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四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发进取担当作为,完善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建议稿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这里,就几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认识和把握这一主题,是我们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对于辽宁而言,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的任务繁重。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辽宁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我们这个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建议稿提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新发展理念五个方面既有各自内涵,更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哪一个方面贯彻不到位,都会影响振兴发展的进程和效果。我们必须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一体践行、立体推进、全面贯彻落实,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全力推动辽宁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第二,关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发展目标。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辽宁实际,建议稿分别提出了到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提出到2035年,辽宁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并描绘了美好愿景,届时辽宁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是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是全省上下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4300多万辽宁人民的热切期盼。回顾新中国发展历程,辽宁曾创造过辉煌历史。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重要摇篮和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为国家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辽宁经济总量曾位列全国第4位,占全国比重超过6%。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辽宁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不断下滑。党中央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高度重视,于2003年和2016年先后就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部署,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体现了党中央支持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心和态度。经过十余年的积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具备了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基础。只要我们瞄准方向、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完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这一宏伟事业,就一定能够让辽宁重振雄风、再展宏图、再创辉煌,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本着远近结合、一脉相承的原则,建议稿提出我省“十四五”发展目标,即,通过五年努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其中,“取得新突破”是党中央对东北、辽宁“十四五”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是“取得新突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形成“振兴发展新局面”是“取得新突破”的目标体现,是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六项重点工作”逐一提出的定性要求,描绘了“取得新突破”的生动画面。
需要指出的是,建议稿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总体上是奋发向上的。比如,提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力争高于全国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实现前移”。主要考虑,一是基于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现实需要。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只有铆足劲头、奋起直追,才能如期实现振兴目标。二是基于辽宁长期积累的坚实基础。经过多年发展,辽宁在产业、资源、人才、科教、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具备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有利条件。三是基于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随着5G等新型基础设施超前布局,数字赋能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新动能规模日益壮大,辽宁未来发展必将大有希望、前景可期。因此,尽管有的目标完成起来有一定挑战,但从总体上看,既有支撑,又符合未来发展预期。
第三,关于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辽宁振兴首先是工业振兴。目前,我省工业发展新增长点还没有系统形成。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十四五”时期我们无法回避、必须答好的重大课题。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已经为我们开出了具体“药方”,点明了“破题”方法。这就是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议稿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逐一提出具体路径,即,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老字号”,拉长产业链条深度开发“原字号”,引育壮大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等“新字号”。这些就是“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的关键点,是我们必须抓紧抓好的战略性举措。
应当看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其中蕴藏着广阔市场空间和巨大发展潜能。面对这一难得的重大机遇,谁能抓得早、抓得准、抓得好,谁就会赢得发展先机、抢占竞争高地,甚至实现弯道超车。若错失机遇,就会陷入战略被动。对辽宁而言,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是我们手上最大的“本钱”。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促进优势产业尽快插上“数字翅膀”,推动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跃升,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奋力走出辽宁“数字蝶变”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第四,关于把科技创新作为辽宁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中央《建议》将科技创新放在“十四五”12方面重点任务的首位,并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彰显了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技创新强国之路的坚定决心。辽宁是科教大省,科教资源较为丰富,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发展优势。2019年我省R&D经费投入强度2.04%,低于全国0.19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支撑力不强,差距还很大。这不是辽宁真正的实力,更不是辽宁应有的地位。可以说,“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能否取得新突破,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全局的“牛鼻子”。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形成共识、一抓到底。因此,建议稿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出,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涵养技术能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让更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和领军企业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第五,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辽宁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之一。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体制机制不活,是制约我省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须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这其中,优化营商环境是破除深层次矛盾、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营商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尽管我省营商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还不够强,特别是在政务服务效能、制度性交易成本、信用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等方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必须下更大气力、坚持不懈抓下去。
我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绝不是简单地下放几项权力、精简几个环节的问题,而是从环境这个更直观、更直接的“病灶”入手,层层剥茧、倒逼改革,更加有力有效地向体制机制“开刀”,归根结底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创新创业生态。可以说,优化营商环境已经不是一项具体的改革任务和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事关振兴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议稿提出着力营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生态。只要我们用心用力把发展生态营造好,各方面要素必将在辽宁加快集聚,我们一定会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
第六,关于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重大抉择。这是当前最紧迫、最现实的战略任务,更是推动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建议稿提出,提升供给质量激发消费潜能,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辽宁拥有4300多万人口,今年上半年人均存款全国排名第2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新松机器人、东软医疗CT等代表性的“辽字号”产品,为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提供了优质供给;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我省在扩大开放合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辽宁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既是我们的政治任务,也为我们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难得契机。在维护国防安全方面,辽宁是军工大省,推进“军转民”“民参军”条件得天独厚,在加快发展军民两用产业、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前景广阔。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我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2019年全省粮食增量占全国粮食增量的40%。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市场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这为我们提供优质高附加值农产品提供了巨大市场。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辽宁拥有良好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在落实国家建设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部署以及推动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中,蕴含着很大增长潜力。在维护能源安全方面,我省可再生资源种类齐全,光伏、风电综合利用率居全国首位,如果我们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核电、风电、抽水储能、光伏等领域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将形成许多新的增长点。在维护产业安全方面,我省工业体系完备,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产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国家提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背景下,辽宁完全可以发挥装备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优势,在一些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破解“卡脖子”难题作出辽宁贡献。
应该看到,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战略使命的过程,就是我们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挖掘市场潜力、拓展投资空间、提升供给质量的过程,就是我们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我们必须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积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全面扩大内需来有效促进国内大循环,以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辽宁力量。
第七,关于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结合辽宁实际,建议稿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
放眼全国,一省拥有两个副省级城市的地区,仅广东、浙江、山东和辽宁四省。沈阳和大连经济总量占全省半壁江山,从某种程度上讲,沈大强,辽宁兴。“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更加突出沈阳和大连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牵动作用。沈阳要在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解决“老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大连要在畅通循环、实现更高层次对外开放、解决“原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示范。“一圈”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以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沈抚示范区等为支撑,更好发挥城市组团的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的增长极。“一带”即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大连为龙头深入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支持大连加快建设国际性枢纽港,推进沿海六市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带,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两区”即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发挥辽西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依托朝阳、阜新、葫芦岛等,率先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造我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依托岫岩县、凤城市、宽甸县、本溪县、桓仁县、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西丰县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质的水资源,打造辽东绿色经济区,在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积极探索实践。同时,提出加快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圈”“一带”“两区”功能明显、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协调联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八,关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是检验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建议稿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提高居民收入。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力争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力争高于”这四个字,表明了省委坚持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党中央《建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党的全会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这样的表述。建议稿也围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提出了相关目标和要求。与此同时,在促进就业方面,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等人群的落户限制,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来辽就业创业;在推进城市建设方面,提出建设创新、绿色、智慧的高品质城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让广大群众尽享智慧生活;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健康辽宁行动。所有这些,目的就是让全省人民提高生活品质,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同志们!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大家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议稿提出的目标、要求、任务、举措,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建议稿更加完善,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