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制造:提高含“绿”量需在“新”上下功夫
2021-01-15 09:33:14来源:辽宁日报编辑:杨海峰责编:冯钰颖

  原标题: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发展体系,是辽宁制造转型升级必答题 提高含“绿”量需在“新”上下功夫

辽宁制造:提高含“绿”量需在“新”上下功夫

鞍山森远路桥绿色工厂内工人正在进行机加工。

辽宁制造:提高含“绿”量需在“新”上下功夫

三一重装无人生产线。

辽宁制造:提高含“绿”量需在“新”上下功夫

延锋彼欧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生产。

  引子

  日前,辽宁公布了第五批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名单,共81家企业、2个园区、5种产品入选。我省省级绿色示范单位累计已达236家(种),其中56家企业、4种产品上榜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名单。

  消息一出,人们喜忧参半。喜的是,政府对绿色制造的重视和辽企通过绿色转型取得的成果;忧的是,符合绿色制造示范的企业数量仍旧不多,铺就工业中的“辽宁绿”,任重道远。

  绿色发展大势所趋,其关键在于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既包括生产过程本身的节能减排,又贯穿了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

  辽宁是工业大省,支柱产业能耗较高,制造模式也相对传统,因此,转身向绿关乎未来。

  “其实,大部分企业对绿色制造都是十分认可的,但这并不代表大部分企业都能做到。”作为国家认定的省内首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中心主任张震认为,有些企业在向绿过程中存在误区,观念成了企业前行中的第一道关卡。

  如何让“头脑”先动起来?钱和技术哪样才是转型的关键?这其中,政府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本报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采访,辽宁绿色制造的轮廓逐渐清晰。

  用新观念打破旧思维

  大石桥素有中国“镁都”之称,曾拥有大大小小与镁有关的企业近2000家,但如今只剩下500多家。

  “环保不达标是这些企业关停并转的重要原因之一。”大石桥宏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良冀向记者介绍,“过去靠资源就能过得挺好,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利润逐步减少,如果再花很多钱投在环保设备上,那利就更薄了,所以不少人就不干了。”

  的确,提到绿色制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与之紧密相连的就是高成本的投入,这也是众多企业不愿迈出转型步伐的重要原因。

  “不光是钱,向绿色转型会颠覆目前的运维模式,是一件门槛很高、难度很大的事情。”在采访中,不少企业家心中也存有这样的顾虑。

  事实真的如此吗?

  深冬,沈阳的气温很低。行走在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的小路上,树枝微霜别有一番滋味。“您要是夏天来,我们这绿树环绕可美了。但我们浇树的水,是经过集中处理的中水,不要钱的。”沈鼓集团能源动力部部长金辉说。

  当初建污水处理设备投入了几百万元,但每年几十万元的水费省下来,慢慢地当初的成本也就逐步回收了。

  沿着小路前行,金辉引导记者进入转子车间旁的一座二层小白楼。这里4台送风设备正按需向各车间输送风力。“过去我们的设备都是全马力供给,无论需不需要都供给。这两年我们进行了节能梳理,增加了控制柜,将负责8个车间的供风设备改成按需供应,每年可少支出电费30多万元。”金辉说。

  这省一点、那精细一点的节能案例在沈鼓还有很多。“其实节能并非需要动多大干戈,关键是把不该浪费的地方都节省出来,这不仅仅是为了节能环保,也是为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沈鼓集团在绿色制造上算的是一笔立足长远的大账。

  想不明白是做不明白的源头,大处着眼是小处着手的开始。

  其实,需要改变观念的也不仅仅是企业本身,因为绿色制造并不只是企业自己的事情。

  想让企业主动转变,就要首先保障企业转变的利益。在绿色转型上,制度决定进度。

  “企业越规范,越希望政府制定的规则细致。如果没有明确的制度、惩处方式,那就会让按标准生产的企业白白付出,让不遵守规则的企业钻了空子,最终劣币驱逐良币,陷入恶性循环。相反,如果政府能够对符合标准的企业多扶持,甚至多奖励,就会形成一种氛围,让不遵守规则的企业无处容身。”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鞍山森远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远路桥”)副总经理吴占军表示。

  让新市场倒逼新选择

  盘锦益海嘉里集团从小稻壳中提炼的“白炭黑”,正在成为欧洲轮胎原料市场上的抢手货。这种代替石化白炭黑的新技术,可以让轮胎企业甚至车企降低产品的碳排放含量,从而更能得到客户认可。

  绿色制造已成为市场升级的客观要求。

  森远路桥的主要产品是大型道路修复设备和除雪设备。“我们的客户对于产品节能减排的要求是很高的,甚至会直接写在合同里。”在吴占军看来,最好的绿色理念必须体现在产品上。

  “这就是我们的再生制造设备,可以直接将原有的路面软化,再加入15%左右的新材料,形成新的沥青,直接铺在原路面上压实。当天就能实现通车,修路不必封路。”吴占军指着眼前100多米的沥青再生修复车说。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路面修复装备之一,日修路面可以达到1万平方米,实现了全自动操作。

  尽管很高效,但沥青再融过程中的排放依然无法避免,几十吨重的大家伙能耗也难以降低。“这些都是客户的成本。”吴占军回忆起去年初一个上海订单的例子。对方当时就要求必须要加装排放过滤装置,有“黑烟”的项目是不能进场的,而且要求设备降重降高,以防压坏桥梁。

  守护绿水青山不是一人一企的使命,而是发展高质量工业园区的内在需求。

  行走在沈阳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以下简称“中德装备园”),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蓝天白云,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耸立其中,给人一种穿越至欧洲的错觉。

  “在成立伊始,国务院批复中就明确要求,要将‘中德园’打造为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园。绿色可以说是这里的底色。”沈阳市铁西区副区长宁兴华表示。

  中德装备园的中外企业众多,其中宝马、采埃孚、普利司通等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有57家,其余多数为相关配套企业。“这些大企业对供应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要为其服好务,就必须提升进驻的门槛。”宁兴华表示。

  能进驻中德装备园,在铁西的企业中,会被“高看一眼”,就等同于与高端、前沿、绿色等关键词连在一起了。那些不符合发展规律的项目,就算是再大的投资,都进不了这48平方公里的园区。

  “要比市场走快一步,才能满足市场、占领市场。绿色转型必须规划先行。”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既然是大势所趋,就要尽可能地早改,早出结果。

  位于中德装备园的延锋彼欧沈阳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锋彼欧”)设备设施工程师刘峻表示,从先期建设时我们就做好了有关节能的规划,这是园区的要求,也是我们最大客户宝马集团的要求。沈鼓集团也是借力搬迁改造的机会,将绿色制造理念融入厂区的建设中。

  将新技术作为硬抓手

  “绿色”不是节省出来的,是创造出来的。减少浪费固然重要,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性能、应用环保原料等方式进行生产,才是企业转身向绿的关键所在。

  在沈鼓集团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正在装机的一体化的石油管道压缩机。与身边的“伙伴”不同,它不必分体运输,体积也小得多,最重要的是它可节能20%左右,并可实现远程操作,也不需要建设专属油站。“这是我们通过两年的技术攻关研发出的新型号一体机,全国首台。体积小,好运输,到了地方就能用,免去了人工安装、人工操作,将节省大量成本。”沈鼓集团技术改革领域相关负责人韩涛说。

  什么才是最节能的操作,最不浪费的生产?“那就是把工艺提升至最精准、调控到最合理、对市场变化能时时掌控。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订单的增减、客户的要求了如指掌,那么就能做到精准采购、科学排产,甚至零库存。想要做到这些,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需要智能化的生产环境。”三一重装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装”)副总经理朱向军说。

  三一重装领先国际的“灯塔工厂”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预计明年年底前投产。届时,在偌大的生产车间,将实现无人操作,提高生产效率、精确度,同时又能最大地降低成本。

  目前,三一重装的矿车等产品中已经被植入芯片,芯片能够精准地记录矿车所处位置、每天运行时长、运行状态及开机过程中的油耗等数据,并可将这些数据反馈给客户端,为客户提供最低耗的解决方案。

  三一重装并非是提质向绿的“独行侠”,辽沈大地上同行者众多。

  “技术,关键是技术。要从根本而不是末端解决污染问题,才能使绿色制造延续下去。去年我们改进了工艺,将等离子切割换为水切割,虽然操作难度更大了,但帮助我们从源头遏制住了污染。”韩涛说。

  叶轮作为压缩机的关键零部件,其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压缩机的使用寿命,为了提高叶轮加工的加工效率,优化原有工艺流程,沈鼓集团将原来的连接焊变为整体加工模式,降低了产品形变,偏差基本可以控制在10%以内,甚至更低,并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产品的使用时限。

  在“链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环境中,一个大企业的转身,将客观地带动周边配套小企业随之而动。群策群力,既是绿色转型的外部需求,又是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

  “通过几次智能化升级,我们的营销端、供应端已实现了数据对接。这就要求我们的供应商在数据化管理上至少得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这无疑是对他们管理精细化的一次提升。”朱向军说。

  在延锋彼欧的生产车间内,数块连在一起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生产过程中的耗能情况,全面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已将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能耗降至最低。“我们的这些数据还会受到下游客户监控,市场要的是整个供应链条的绿色,而不仅仅是一两个点位的绿色。”刘峻表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向绿”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随势而为者,必将被时代淘汰,辽宁企业需尽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迈出坚定的一步。(图/文 孙大卫 刘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