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2021-06-11 19:40:5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黄非责编:李胜兰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2021年1月至5月,鞍山市新设各类市场主体共2.5万户,同比上升52%;新增企业0.4万户,同比上升11%;新增个体工商户2.1万户,同比上升62%,居全省第一位。

  6月9日,鞍山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市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大江介绍了鞍山近年来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和成效,以及“十四五”期间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方向。

  “十三五”期间,鞍山市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到“十三五”末期,鞍山市亿元以上专业市场已由“十三五”初期的29个增加至34个,交易额由“十三五”初期的706亿元攀升至1003亿元。截至目前,鞍山市累计实有市场主体28.6万户。

  创新体制机制 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上下齐抓共管新格局

  鞍山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抓发展、促振兴”,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建立相应机制,把营商环境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顶格推进。

  鞍山建立起营商环境专员(团队)制度,从全市党政群机关及国有企业集团中选派了182名分管负责同志和中层干部担任营商专员,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两个层面组建了17个专员团队,打破职能部门间、国有企业间的条块分割和业务壁垒,打造营商环境新亮点。

  政府“做减法”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十三五”以来,鞍山已进行了16轮次的行政职权取消下放工作。特别是2020年,鞍山再次对市本级权力事项进行深度清理,市本级权力事项从1886项精简到1371项,其中依申请类事项精简411项,精简比例达52.8%,是历年来清理范围最广、类别最全、精简比例最高的一次。

  同时,鞍山做好放权“下半篇文章”,推进政务服务“四减”。自今年3月开始,对2019年以来省下放至市级、县级和市县两级共同实施的2024项行政职权事项承接落实工作进行“回头看”,实事求是地提出因无管理对象而无法认领的事项,并对县区办理频次较低、承接成本较高的个别事项采取市县两级均可办理的方式处理。

  全市26个市直部门和10个县(市)区、开发区对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进行优化,企业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政策做保障 提高成本竞争力

  2020年,鞍山对标深圳、苏州、无锡、北京等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将涉及32个相关部门的业务优化升级,推出了“137项对标先进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目前,132项任务已经达标,另有5项任务正在升级推进。

  对照辽宁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鞍山组织了23个单位作为学习借鉴责任主体,目前已完成61项经验复制工作。

  在降低要素成本方面,鞍山重点开展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和工作指引,并在立山区和经济开发区选定两宗工业用地进行试点。

  改革再加码 政务服务有“温度”

  2020年,鞍山以超常规的工作方式开展了“一网通办百日攻坚战”。“百日攻坚”结束时,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网上实办率达到42.92%,汇聚“好差评”评价数据13万余件,群众差评数为零;11个市级自建系统与一体化平台对接,上线跨部门联办“一件事”事项26个,“辽事通”上线便民服务事项71项。

  “专班不散、干劲不减”。2021年初以来,鞍山紧紧围绕全省24项重点工作任务和59项考核指标继续强势推进“一网通办”,深入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将全流程审批办理时限压缩至70个工作日以内。

  夯实法治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2021年是鞍山政法机关“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年”。目前,法院系统形成了司法规范化“正面清单”60条、“负面清单”24条;检察系统推出了34项工作举措;公安系统出台了《优化营商百条铁律》等系列制度措施;司法行政系统推出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六条新举措》。

  2020年,鞍山对政府失信问题进行重新梳理,编制了失信问题台账,分年度形成了整治计划;全年偿还无分歧政府拖欠款9.41亿元,解决了2个土地问题;充分发挥12345(民心网)平台在收集数据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全市营商投诉案件年度滚动办结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

  “十四五”开局之年,鞍山将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为导向,深化制度创新、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流程再造,全面推动减权放权;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立法,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展示鞍山优化营商环境新面貌。(文 董楠楠 王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