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2-01-09 16:03:02来源:沈阳日报编辑:黄非责编:赵春晓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沈阳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我们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科技型企业达到1.1万家。国企混改、开发区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户籍新政、人才新政聚才引智效应明显。沈阳市连续两年获评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们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产业转型、空间优化、城乡统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确立“5+3+7+5”产业结构新体系。城市更新有序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6%以上,建成区基本消灭黑臭水体,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全域焚烧“零填埋”。

  开放格局持续拓展。我们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京沈对口合作取得积极进展。自贸区沈阳片区5条经验全国推广,经开区、高新区提标进位。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位居东北第一。国际友城达到100个。

  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我们坚持共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重大风险有效防控。平安沈阳建设扎实有效。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本届政府收官之年,也是克服疫情影响、推动沈阳加快振兴发展卓有成效的一年。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着力打基础、补短板、扬优势,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动能转换不断加快。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1819个、新签约1802个、新落地828个。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老原新”三年行动计划落地实施,“五型经济”多点发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15%和23.3%。数字赋能全面提速,新建5G基站1万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7个,“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正式落户。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辽沈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沈阳。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成功举办。沈阳市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老北市景区晋升国家4A级景区。

  (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5+4+7+N”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7个、新型研发机构20家。创新主体数量质量同步提升,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8家、高新技术企业842家、雏鹰企业289家。创新机制不断完善,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沈阳市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40亿元。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双创载体新增23家。出台人才新政 3.0 版,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三)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一码通城”全国领先,“一网通办”全省领跑,“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成效明显,“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达到609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三直一快”落实惠企政策,“一联三帮”解决企业诉求1512件,全市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国资国企改革纵深推进,沈鼓集团混改、盛京能源司法重整迈出关键步伐。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出台标准地、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建立集中统一、分级管控的规划管理体制。市与区县(市)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于洪、沈北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全方位构建陆海空网开放通道,高质量编制临空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欧班列实现“三通道五口岸”全覆盖,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4.4倍,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36.2%。开放平台不断拓展,自贸区国企“三级跳”发展新模式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中德园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1个。区域合作持续深化,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沈白高铁等70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五)城市品质加快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5条地铁线路加快建设,胜利大街快速路、沈康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基础设施承载力持续增强,盛京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沈阳市成为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全市126个老旧小区、184条背街小巷完成改造,高质量建成1070座“口袋公园”,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得分位居参评省会城市首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断面增加8个,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比上年增加28天,为新标准实施以来最高水平。

  (六)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成果更加巩固。农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粮食产量突破80亿斤,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地区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334个,6个中心镇完成投资36.4亿元。“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成效明显,治理黑臭水体153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95.4%。

  (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舒心就业扎实推进,“沈阳业市”上线运行,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幸福教育深入人心,新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2万个,沈阳市成为全国首批“双减”试点城市。健康沈阳加快建设,建成社区医院13个,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价格平均降幅53%。品质养老普惠推进,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100个,城市社区实现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百馆工程”加快实施,沈阳博物馆建成开放,城市书房广受好评。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5%和13.3%,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上涨4.6%。社会治理持续加强,开展“两邻”社区建设试点458个。“盛京使者”达到23万人。文明城市建设常态推进,16件民生实事全部高质量完成。

  (八)风险防范更加有力。坚持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相结合,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87.3%,打赢了三场输入疫情歼灭战。金融风险有序化解。政府债务管理全面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扎实开展。百年一遇暴雪灾害得到有效应对。信访工作“减存控增”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力有效。沈河荣获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项“长安杯”。

  一年来,我们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巡视和专项督导督察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农村改厕问题整改等工作扎实推进,“三落实”专项行动、推进质量提升工作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七人普”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任务圆满完成。我们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79件、政协提案558件。我们坚持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5件,修改废止政府规章22件。我们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行动为群众解决问题6万余件。我们坚持“过紧日子”,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36.9亿元。我们持续反“四风”、转作风,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征程中,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切实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全面振兴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要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龙头作用,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上有更大作为,在绿色低碳发展、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在实现辽宁振兴发展新突破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先锋。

  我们要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一千亿元、人口规模突破一千万人”的奋斗目标,按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的总体安排,深入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坚定直道追赶、弯道超车、换道引领的信心,加快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突出抓好“四个行动”,大力发展“五型经济”,着力提升城市“四个品质”,倾力打造民生品牌,全力推动沈阳从工业文明时代装备制造的“优秀生”蝶变为生态文明时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积极应对“三重压力”,落实用好政策,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升级,防范化解风险,努力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焦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持续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推进数字沈阳建设,全力打造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三是加快建设创新沈阳,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聚焦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把丰富的科教资源存量转化为振兴发展的优质增量,让更多的年轻人向往沈阳、扎根沈阳、圆梦沈阳。四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让民营企业的环境更优良、赛场更公平、舞台更宽广、前途更光明。五是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前沿。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拓展开放平台功能,畅通开放通道,扩大对外经贸,深化区域合作,不断提升城市外向度。六是提升城市品质能级,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抓实国家城市更新试点,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五工程一管理”,深入推进以文化城,不断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和文化品质,真正让城市有活力、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七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八是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展现美丽盛京更高颜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九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办好改造老旧小区及配套设施、提升校园安全监控能力等10件民生实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生活在沈阳的人有温暖、有尊严、有事业、有希望。十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奋进担当展现新作为。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法治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新征程需要新担当,新突破呼唤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切实肩负起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新使命,奋力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