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重污染“帽子” 辽河流域有千亩花园、万亩苇海
2022-03-05 15:03:28来源:科技日报编辑:黄非责编:周经韬

  辽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关注水生态完整性恢复的流域之一,通过“管—控—治—修—产”五位一体治理模式,2013年,辽河成功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2020年,辽河流域为轻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70.9%,比2019年上升14.6个百分点。

  冬日的辽河口湿地,枯黄的芦苇上有一簇簇白色的芦苇花。来自黑龙江、吉林等地的丹顶鹤从芦花上掠过,在芦苇荡里觅食、栖息。

  目前,全世界有1900多只丹顶鹤,在辽河口湿地停歇的就有800多只,辽河口湿地是丹顶鹤自然繁殖地的最南端;黑嘴鸥在全世界有8000多只,在辽河口湿地栖息繁殖的就有6000多只,占世界总数的3/4。

  辽宁省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祥说,生态环境的优化,以及人工保护的专业化和制度化,使得在盘锦过冬的野生丹顶鹤不受打扰,是越冬鹤类数量增加的客观因素。“当迁徙的号角吹响,上百万只水鸟来此集结,湿地成为它们南北迁徙途中一个重要的停歇驿站。”

  辽河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是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辽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关注水生态完整性恢复的流域之一,“九五”以来,辽河流域被纳入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将辽河作为重点示范,通过“管—控—治—修—产”五位一体治理模式,使辽河在2013年成功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2020年,辽河流域为轻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70.9%,比2019年上升14.6个百分点。

  千亩花园、万亩苇海,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为我国开展大江大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经验和借鉴。

  曾经水资源紧缺,工农业污染严重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4个省区,总流域面积为21.96万平方公里。从自然禀赋来看,辽河流域降水在时空分布上极其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占全年降水的60%—75%。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属于重度缺水地区。特别是生态环境可用水量少,仅占2.2%,生态基流保障困难,部分河段甚至出现了断流。此外,辽河流域重化工业发达,钢铁、石化、制药等重污染行业集中分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受纳水体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压力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说,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重化工业密集的老工业基地,辽河流域冬季寒冷,水资源紧缺,呈现出流域内污染类型多、工业污染比重大、农业面源污染比重提高、各种水污染物叠加、城市集中区域污染严重、全流域污染形势严峻等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差异显著,生态系统保持完好、物种多样性丰富区域约占辽河流域面积的23.9%,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辽河干流的上下游地区以及辽河支流清河流域;生态敏感性较脆弱的区域约占全流域的61.7%。近50年来,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以鱼类为例,与20世纪80年代前相比,鱼类物种数量下降了近50%。

  建起生态修复体系,创造多个“第一”

  抚顺浑河上的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省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辽宁7个城市23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供水任务,水库同时也是一座拥有供水、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为了保护这“一盆净水”,水专项开展大伙房水库上游区入库河流氮、磷负荷解析,明晰了水质变化与不同农业生产模式间的规律。在大伙房水库上游区的坡耕地,水专项工作人员实施了农田水肥高效利用、旱坡地面源污染物生态拦截、种植业废弃物削减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在抚顺县上马镇则实施了总面积1万余亩的水源保护区种植污染负荷削减技术与工程示范,构建起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模式。如今,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年供水量由2010年的0.82亿立方米,增至2020年的8.1亿立方米,改善了7个城市百姓的饮用水质量。

  辽河流域治理还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针对我国第一个以大型河流为单元、长538公里的辽河保护区,水专项团队提出了“1条生命线、1张湿地网、2处景观带、20个示范区”的辽河保护区生态建设格局,建立了我国大型河流保护区封育和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辽河口湿地拥有亚洲最大的芦苇型滨海湿地,为了改善辽河口区水质、恢复河口湿地生态,水专项团队研发了18项关键技术,形成辽河河口区大型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其中河口区稻田生产区氮磷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水质改善技术,应用于辽宁盘锦新生镇稻田生态系统,使稻田单位面积增产近11%,纯氮施用量减少35.1%,节水12.5%—18.8%,污染减排19.9%等。

  为解决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水专项构建的辽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调控平台,加载了自动站、排污口、水源地、污染源等信息的可视化模块,开发了入河、入海排污口管理系统,实现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一张网”,形成覆盖全流域的水生态监测网络,具备水生态功能分区管理与空间管控、排污许可分配、水生态环境预警、环境承载力监测、水环境大数据支持等管理功能,为辽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更智慧的决策。

  加强科技支撑,提升治理技术保障水平

  辽河流域重化工业发达,工业污染治理是辽河治理的重点。其中,特大型钢铁企业综合废水的成分复杂,如果按常规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处理后直接排放,其氨氮、总氮等很难达标。同时由于钢铁企业用水量大,如不采用深度处理实现回用,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015年,鞍钢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联合承担原环境保护部“辽河流域特大型钢铁工业园区节水减污技术集成与优化示范”课题,针对鞍钢外排废水的全面达标开展技术研发、中试及配套示范工程建设。经过4年多的创新攻关,在“十一五”水专项研发成果基础上突破了8项核心关键技术,解决了脱硫废水、焦化废水、钢铁行业综合废水达标处理和回用难题。

  据统计,与2013相比,鞍钢工业园示范区通过节水、减排、降耗等措施,年综合效益超过10亿元、年节约新水超过9000万立方米。

  “辽河流域水专项通过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三个阶段技术攻关,为北方寒冷且缺水地区工业产业密集、污染负荷高的河流综合治理,提供了系统的治理技术与管理经验。”常纪文说,尽管辽河流域水质已有显著改善,但“十四五”期间,辽河流域社会经济将加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水环境污染压力将继续增大,还需加强科技支撑,提升流域治理技术保障水平。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对辽河流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监测、治理和修复;整合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工作体系,利用大数据建立综合性风险防范预警和管理平台;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合理分配知识产权,提高研发和推广原创技术与集成技术的积极性。(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