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转型之路:从“煤电之城”到“新能源之都”
2022-10-09 18:22:5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黄非责编:邱观史

  2001年,随着曾经引以为傲的“煤电之城”被认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百里煤海没有了往日的喧嚣。阜新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税收数据显示,传统煤电产业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从最高峰的34.2%逐年下降至2011年底的16.41%,尤其是国家2015年淘汰落后产能后,这一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021年底的2.9%。为促进阜新发展,阜新进行了能源产业转型。

  阜新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2001年,随着华电公司在彰武后新秋镇竖起第一座测风塔,阜新拉开了能源产业转型的序幕。发展新能源项目不仅前期成本高、建设周期长,还将面临6-7年不产生税收收入的窘境。同时,“机会成本如何,边际效益多少,如何做通当地老百姓思想工作,如何调动地方积极性”是考验阜新市委、市政府决策的现实问题。

  2012年,当时的阜新市国家税务局组织专业团队基于财税视角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风电产业调研,科学分析了随着以风电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情况下,未来会为阜新地区财税格局带来哪些变化,用数据化、图表化、可量化的方式阐述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从税收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10年内新能源产业对地方经济贡献预测、新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多角度撰写了数篇专题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以2009年为节点,新能源项目加速落地,每隔一段时间,城市周边的山头上就会添上几座高大的风力发电机,迎风傲然挺立,宛如守护城市的巨人。阜新独特的地理条件,在国内有着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和电力传输成本优势。2019年国家能源局宣布新能源进入平价时代后,阜新争取到的风电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华能、大唐、中广核、晶科电力等50余家央企和民营能源公司纷纷落户阜新,阜新能源产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产业装机规模达到338.6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规模(531.5万千瓦)的63.7%。其中,风电装机249.46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量紧随其后,达82.9万千瓦。2012年-2021年,新能源产业为全市贡献税收收入25.1亿元,税收贡献率逐年升高。2021年,阜新新能源产业占全市能源产业税收收入比重86.9%,跻身全市四大优势产业之一。阜新逐渐褪去曾经“煤电之城”的光环,涅槃“新能源产业之都”的名签。

  新能源产业装机容量的持续扩大吸引来金风、华锐、远景、嘉寓等一大批上下游企业来阜新投资建厂。其中,位于新邱区的辽宁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成的大金风电产业园内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然而,2019年突发的疫情引发“蝴蝶效应”,严重考验着新能源产业的资金链。2021年4月,4400余万元留抵退税款及时打到公司账户,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产业园项目得以顺利推进,产能扩大后,公司走出困局,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建设下一期的500套风电叶片项目。据统计,2012年-2021年,13.4亿元减、免、退税“活水”浇灌着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良田

  计划建设海州露天煤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行走于阜新乡镇农村阡陌间,家家户户屋顶由嘉寓光能科技(阜新)有限公司推出的光能热水器十分醒目。风光发电,发出来的电也要尽可能就地消费掉。阜新市计划3年内实现28万农户“光热+绿电”清洁取暖全覆盖,为风电、光伏就地开发利用辟出广阔空间。同时,公司看重阜新风光发电成本优势,打造制氢、储运、加氢、氢燃料电池、装备制造等氢能源全产业链,做到风光氢蓄一体谋划、源网荷储一体推进。2021年,公司位于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嘉寓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完成并投产,后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预计2022年10月,嘉寓光伏组件产业基地也将投产。不同于风光发电的长周期、慢见效,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仅2021年就为阜新带来6988万元税收收入。

  2020年10月,阜新市在清华大学召开海州露天矿整合利用项目推进座谈会;今年6月,与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建设海州露天煤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让这座硕大的废弃矿坑变身产业高地,补齐新能源产业生态链最重要的储能环。

  税收润物无声地支持着阜新市构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布局,让当年的一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舒缓了朔风,荫蔽着民生。

  2021年开始,阜新市开启市区细河景区改造工程,细河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最佳选择,而阜新市税务局又开启了新一轮关于税收在新发展阶段助力阜新新能源产业升级发展的调查研究。一幅以税资政,助力新能源产业,助力循环经济、助力绿色发展、助力环境友好、助力民生福祉的画卷徐徐展开。(文 袁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