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措施联动 沈阳市残联打造残疾人民生实事升级版
2022-10-14 15:17:3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巍责编:邱观史

  今年以来,沈阳市残联持续推动“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围绕残疾人民生实事,结合全市残疾人工作实际,找准创新点、切入点,十项措施联动,打造残疾人民生实事升级版,让残疾人生活更舒心、更安心、更美好。

  惠残政策有突破

  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提标扩面。沈阳市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范围由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一、二级残疾人,扩大到城乡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中的所有残疾人;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范围由一、二级残疾人,扩大到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同时,沈阳市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无论在受益群体覆盖面,还是在补贴标准方面均为全省领先。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提标扩面。今年,沈阳市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手术、辅助器具等的补助标准、救助年龄范围、服务年限进行了提标扩面,在原有0-10岁基础上,将11-14岁听力、肢体重度残疾儿童纳入救助范围,手术补助标准由一次性最高限额1.2万元提高到每年度每人单项病种1.8万元,训练补助由每年度每人0.3-1.5万元提高到1.8-2.4万元,救助标准均高于国家、省规定标准。

  特殊残疾人居家服务全覆盖。沈阳市残联积极探索残疾人居家服务新模式,会同相关部门制发《沈阳市农村困难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奖代补”居家服务工作指导方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建档立卡已脱贫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居家服务全覆盖,切实解决了农村特殊困难残疾人个性化帮扶供给不充分和易返贫致贫风险等问题。

  就业服务再创新

  开展残疾人互联网有声主播创新项目,打造小项目大效益的残疾人就业“微工场”,培育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营销师……沈阳市残联持续探索残疾人就业服务新模式。立足新业态音频就业领域发展特点,市残联以“互联网+”“文化+”“服务+”为依托,探索残疾人音频主播项目可持续运作和发展的路径和方法,通过挖掘好声音,由专业导师进行免费培训等,帮助残疾人在就业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残疾人参与录制的《奇妙科技馆》等广播剧已在学习强国、喜马拉雅等平台播出。截至目前,此项目已累计培训百余名残疾人,30余名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

  沈阳市残联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与残疾人“社区”就业、“身边”就业、“家门口”就业有机结合,以残疾人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阳光家园为依托,建立残疾人就业“微工场”,实现残疾人不出家门“微增收”。目前,“微工场”已承接非遗植物扎染、出口节日挂件等订单项目,帮扶残疾人家庭创业增收。

  沈阳市残联持续深化“互联网+残疾人就业”新模式,着力培育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营销师,建立以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或志愿者参加的残疾人直播小组,构建本地特色产业链,开辟残疾人就业增收新模式。目前,沈阳市残疾人直播人才库已签约40人,成功孵化“脑瘫双胞胎奶奶”“勇敢的魏小征”等多个残疾人主播账号,帮扶残疾人创业累计增收超过10万元。

  精神力量“爱”汇聚

  沈阳市残联在沈阳广播电视台开设“有爱无碍”手语新闻节目,在全省创造性地采用听力残疾人担任手语主持。节目内容涉及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惠残助残的政策解读以及残疾人朋友特别关注的康复训练指导等,为广大听力、言语障碍人士提供新闻资讯服务。

  沈阳市残联对党员干部参与疫情防控实施档案化管理,将疫情防控一线作为考察、识别、引导、凝聚党员干部的战场、考场,对党员干部参与疫情防控建立“一人一档”,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党员干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在战“疫”大考中挺身而出、担当作为,也为科学调配力量,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个性帮扶更精准

  沈阳市设立“有爱无碍”专项救助资金,帮扶各类别残疾人解决因疫情、灾害性天气等特殊原因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沈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资金连续五年滚动扶持已脱贫残疾人创业增收,连续三年扶持293户已脱贫残疾人开展家庭养殖项目。

  此外,沈阳市残联还探索社会助残新模式,发挥残联组织“联”的作用,引导社会助残组织和志愿者践行“两邻”理念,开展“我是对门儿”双向选择助残帮扶行动和残疾人“微实事”关爱行动,着力逐步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中普惠性政策难以覆盖的日常化、涉及特需急需刚需的困难事项。目前全市已组成帮扶“对门儿”2.9万余对,向残疾人提供代买代缴、打扫卫生、陪同出行、心理慰藉等帮助,已服务近6.2万人次。(文 袁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