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作出“五个示范” 当好振兴表率
2022-10-21 10:06:09来源:辽宁日报编辑:黄非责编:邱观史

沈阳:作出“五个示范” 当好振兴表率_fororder_1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 供图 沈阳市委宣传部

沈阳:作出“五个示范” 当好振兴表率_fororder_2

  东软医疗智能生产车间。 供图 沈阳市委宣传部

沈阳:作出“五个示范” 当好振兴表率_fororder_3

沈鼓集团数字化车间。辽宁日报记者 金晓玲 摄

沈阳:作出“五个示范” 当好振兴表率_fororder_4

新松公司的蛇形臂机器人。辽宁日报记者 杨靖岫 摄

  在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引育壮大新动能,绿色低碳发展,“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上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是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担当省会之责,在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中走在前列、当好表率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支撑。

  辽宁振兴首先是工业振兴。沈阳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转型,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机器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壮大规模,完善链条,着力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今年1月至8月,沈阳“老字号”产业链逐步企稳回升,“新字号”产业链逆势快速增长,预计产值增长10.9%。

  以引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沈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沈阳”品牌建设,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打造体系完备、活力迸发、国内一流的创新生态圈,构建聚焦产业、梯次分布、能力卓越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吸引各方英才向沈阳集聚。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沈阳创新能力排名第20位,是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之一。

  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沈阳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持续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优化,积极稳妥开展碳达峰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沈阳。

  与此同时,沈阳深入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简政便民为切入点,运用数字化理念、智能化技术,全力推动权力职能、业务流程、技术支撑优化再造,全面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累计优化调整395项政府职能,1233项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建设上线316个服务场景,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大幅提升。

  牢牢牵住“一网统管”这一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牛鼻子”,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数据赋能为驱动,以场景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政府系统数字化、智能化供给。去年以来,围绕就医、停车、出游、惠企服务、应急、城管、交通、生态环境、养老、疫情防控10个领域,谋划建设了51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一网统管”应用场景。

  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沈阳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以制定发布“一中心、五示范”行动计划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明晰主攻方向、实践路径、具体举措和阶段性目标。全市党员干部干字为先、实字托底、只争朝夕,把谋划变成行动、把行动化为成果。900万沈阳人正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笃行实干,奋勇争先,不断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努力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强有力支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贡献力量。

  解读“五个示范”

  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力争2025年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强

  目标

  到2025年,“老字号”“新字号”规模以上产值分别达4290亿元、408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达1800亿元、力争实现2000亿元,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强。

  沈阳市提出,围绕在改造升级“老字号”上作出示范,要打造更多体现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的“沈阳制造”品牌;围绕在培育壮大“新字号”上作出示范,建设全省新兴产业策源地。

  《沈阳市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为全省作出示范的行动计划(试行)》明确,“老字号”以数字赋能为牵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智能绿色融合发展;“新字号”以创新驱动为牵引,加快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资源优化整合、产业链深度协同。到2025年,“老字号”“新字号”规模以上产值分别达4290亿元和408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达1800亿元,力争实现2000亿元,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强。

  在此基础上,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为全省作出示范的实践路径。

  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提出“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建设产业生态体系、淘汰落后产能”五方面工作;并确定到2023年,汽车及零部件(不含新能源汽车)、通用机械装备、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2880亿元、366亿元、310亿元、65亿元和270亿元。

  聚焦培育壮大“新字号”,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数字赋能、强化强链补链、培育产业生态”四方面工作;并确定到2023年,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机器人、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320亿元、60亿元、720亿元、320亿元、140亿元、270亿元、245亿元和1470亿元。

  围绕行动计划,沈阳市“清单化”梳理列出了136个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重点项目,涵盖了扩大产业规模、实施技术改造、促进转型升级、加快数字赋能等重点领域。

  坚持“三位一体”推进 引育壮大新动能

  目标

  到2025年,将在重点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明显优化,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辽宁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沈阳市引育壮大新动能为全省作出示范行动计划》提出,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着力引育壮大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做强创新平台、积极引育创新人才4个方面为全省作出示范,具体推进14项具体任务——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强化技术攻关、发展创新产品、建设创新平台。到2025年,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00项,新增重大创新产品150项。

  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政策体系,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到2025年,每年入库培育企业3000家以上。

  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深度发掘科技成果,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强化成果转化服务。到2025年,全市科技评估师达到300名,每年发布成果1000项。

  建立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发挥市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作用,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到2025年,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使、创投基金达10支以上,6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实现上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项目形成机制和管理模式改革,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到2025年,科技领域的全面创新改革持续深化,为全省作出示范。

  优化科创空间布局。高标准建设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推进3个国家级开发区晋位升级,高水平建设37个科创组团。到2025年,“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动能培育主阵地、创新生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导区。

  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建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国内外的科技交流合作。到2025年,开展各类科技交流活动60场以上,沈阳科技条件平台成为都市圈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核心枢纽。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发挥专利导航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到2025年,沈阳成为全国知识产权强市。

  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2025年,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投入使用。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建设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20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效能。到2025年,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0家,全市技术转移机构达到100家。

  建设企业孵化平台。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双创”载体,提升“双创”孵化能力。到2025年,全市各类“双创”载体达到300家,创建专业化“双创”载体15家。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加大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引育力度,实施人才团队带土移植。到2025年,全市新增科技领军人才100人、带土移植团队100个。

  加大青年人才培育力度。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到2025年,培养青年科技拔尖人才500人,服务基层的科技特派团100个。

  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扩大用人单位人才认定自主权,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到2025年,形成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现年均7.5万套(间)人才住房保障能力。

  践行“双碳”战略 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目标

  到2025年,主导产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7%以上,全面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东北地区能源产出率居首和能源消费结构最优,打造东北绿色低碳发展先导区和绿色能源发展示范基地。

  《沈阳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省作出示范行动计划》明确,以“双碳”战略目标为引领,在绿色低碳发展上为全省作出六方面示范。

  作好高质量碳达峰表率,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上为全省作出行动示范。强化顶层设计,编制碳达峰总体方案、分领域专项方案及支撑保障方案,构建“1+10”政策体系,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探索开展区域碳达峰试点、碳中和生态示范区等试点建设,确保2030年前高质量实现碳达峰。

  树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标杆,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上为全省作出转型示范。加强煤炭替代与清洁高效利用,建设国家清洁取暖城市。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推进已纳入全省建设计划的21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达产。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稳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

  树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在产业结构优化上为全省作出升级示范。推动“上云用数赋智”,依托10个头部企业配套园区、20个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全面建设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推动IC装备、航空5个优势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到2025年,绿色制造名单数量达到200个。

  树立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在提升城乡生态品质上为全省作出引领示范。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全面推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抓好水系连通等重大工程,打造生态廊道,发展绿色建筑体系,建设口袋公园,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市留白留璞增绿。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

  树立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在城市出行服务体系建设上为全省作出融合示范。高标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效率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交通一体化,高质量构建绿色宜行城市交通网络。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5%以上,城市公交、市区出租车清洁能源比例达到100%。

  树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标杆,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上为全省作出攻坚示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建设“无废城市”,建立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推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实现新突破,促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以上。

  “一网通办”再提速

  企业群众有事更好办更快办

  目标

  到今年底,80%申请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一件事一次办”场景数突破1000个;2023年底前,90%申请材料在市、区范围“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改革效能延伸至都市圈范围;2025年底前,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均等化全面实现,“都市圈通办”实现全覆盖,“一网通办”跃居全国领先水平。

  《沈阳市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为全省作出示范行动计划(试行)》聚焦职能调整、数源对接、场景上线、平台支撑、监督管理5个方面,明确30项具体改革任务。

  强化职能优化调整,在实现政务服务规范化上作示范。针对静默事项较多、部门职能交叉、事项类型不准等问题,制定8项具体任务,以数字化变革倒逼政府内部职能优化调整,按照“腾、合、放、转、调”等方式,对政务服务事项、政府审批流程进行整体优化,大幅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审批效率,减少申请人跑动。

  强化数源汇聚治理,在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上作示范。围绕申请人反复提交材料的核心问题,共制定8项具体任务。归集政府部门核发、申请人自备、第三方机构出具3种类型材料,以一人(企)一档方式面向企业、群众提供服务。按照“一数一源”原则,对数据采集、存储、加工等全生命周期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治理,提升数据精准供给能力。

  强化场景应用上线,在实现政务服务便利化上作示范。针对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不会报”“不好报”“批复慢”等堵点问题,共制定7项具体任务。丰富各类政务服务前端服务内容,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推动服务形式迭代升级,依据事项特征和办理频次,强化线上政务服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办”“秒批秒办”等七类服务场景,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

  强化平台能力支撑,在实现政务服务智能化上作示范。针对平台智能化工具较少、支撑能力不足等短板,共制定4项具体任务。完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引入行业前沿技术,优化页面交互逻辑、横向整合服务应用、夯实底层能力支撑,整体提升系统可用度,满足改革推进需求。

  强化监督管理考核,在实现政务服务制度化上作示范。制定3项具体任务,建立基于标准规范的考核评估体系,健全考核评估内容,做好改革任务实时监管、调度,以管促新、以管促优,推动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一网统管”再升级

  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和城市治理痛点

  目标

  到今年底,“一网统管”建设实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在设施建设、数据治理、感知处置、功能集聚、协同指挥、慧城惠民6个方面为全省作出示范;到2023年底,基础设施、中枢平台、行业应用等各项指标达到全国前列,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一网统管”被视作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牛鼻子”工作,是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围绕全省示范、东北领先、国内一流的工作总目标,旨在以数字化支撑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城市治理痛点难点,沈阳市立足区域实际,借鉴全国先进经验,制定了《沈阳市全面推进“一网统管”为全省作出示范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围绕基础设施、系统融合、物联感知、安全防护、数据共享、应用场景等方面设定了22项标志性指标,提出6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夯实底座:完善云底座,优化政务网,建设“两地三中心”,数字底座支撑能力迈入全国前列。

  优化中枢:归集数据资源,优化数据中枢,提升数据应用,中枢系统覆盖能力达到国内领先。

  建设平台:完善视频融合平台,建设物联感知平台,优化安全防护平台,物联感知和安全防护能力达到东北领先。

  融合系统:开展政务系统融合整治,实施移动门户融合统一,实现政务网站集群管理,为全省共性应用集约建设提供样板。

  更新设施:建设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数字管理移动驾驶舱,建成东北地区功能最完备的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总枢纽。

  拓展场景:优化“好政策”“好停车”“好游玩”“好就医”“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品质养老”“城市精细化管理”“疫情防控大数据”等标志性应用场景,打造基层治理、信访大数据、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智慧生态”“智慧交通”“智慧市场监管”“数字法治”等创新性应用场景,实现城市“全域智治”,数字化水平比超国内先进城市。(辽宁日报记者 金晓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