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发布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
2024-02-21 17:31:1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黄非责编:尹红燕

沈阳市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发布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_fororder_图片5

沈阳市人才工作会议现场 摄影 靳军

  2月21日,沈阳市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全市人才工作,并为新当选的两院院士、沈阳市高精尖科技优才代表、沈阳市第八届优秀专家代表颁发证书。

  会上发布了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修订后的“兴沈英才计划”包括4个方面、24条政策措施。

  为突出产业发展,精准有效引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沈阳推出九项措施。一是高精尖人才资助。对A类人才给予50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奖励,“一事一议”解决首套购房。对B类人才给予260万元科研经费、100万元奖励、15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对C类人才给予70万元科研经费、50万元奖励、100万元首套购房补贴。新增对沈阳市自主培养且未享受过高精尖优才等政策资助的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按A类、B类、C类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000元、3000元、2000元生活津贴。

  二是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新增对无“国家帽子”人才支持政策,每年评选支持一批B类和C类人才,奖励标准与国家人才计划相应层次人才保持一致。新增对沈阳市驻沈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企业等用人主体,采取单列指标、免评直享的方式,给予相应层次人才科研经费、奖励和首套购房补贴。

  三是人才贡献奖励。对在沈阳市工作年薪30万元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科技型企业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骨干人才,给予最长3年奖励。

  四是外国专家及团队支持。对纳入外国专家项目的外籍人才,年薪30万元以上的,给予用人单位12万元-60万元奖励。每年引进25个左右与沈阳企业开展合作的外国专家团队,给予团队最高20万元奖励。

  五是“带土移植”团队引育支持。对企业与创新团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给予企业最高2000万元奖励、团队最高500万元奖励。每年引进支持25个左右在沈转化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团队,对创新团队给予每年5万元-50万元补贴,最长补贴3年;对创业团队,在启动阶段给予最高1000万元启动资金、在发展阶段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

  六是产业人才支持。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编制年度《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并分3年给予人才总计3万元-30万元奖励。

  七是青年后备人才支持。对博士、硕士、本科高校毕业生给予16万元、8万元、4万元的综合补贴;新增在全市“老字号”和“原字号”产业领域生产一线或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标准可上浮10%。对进入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贴,最长发放2年;对沈阳市企业引进或出站留企工作的,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

  八是高技能人才支持。新增每年评选10名左右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兴沈大工匠”,给予10万元奖励。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双元制”校企合作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年度内为企业输送50人以上毕业生的职业院校,按最高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奖励。

  九是各领域专门人才支持。实施教育、医疗、农业、金融、新闻、体育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项目,对纳入项目的人才给予最高15万元项目经费、5万元奖励。

  同时,沈阳市突出创新驱动,把引平台、引机构作为集聚人才的重要载体。其中,新增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给予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科技园最高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奖励。新增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在沈建立的科技创业交流平台,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等指标,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此外,沈阳市还从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和兼职创新,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向用人主体授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五大方面突出激发人才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人才住房、人才家属就业就学、人才医疗服务等方面优化服务保障,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对于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与以往计划的不同,沈阳市高精尖科技优才代表沈岩柏表示:“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不仅包含了旧版对于人才的生活补贴方面内容,还增加了科研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助力科研人员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会后,在沈企业代表左岚岚表示:“我们引进的很多高端人才都受益于沈阳市人才政策的扶持。2024版‘兴沈英才计划’在引才、育才、留才和用才各个方面,更完善了对企业的扶持。”(文 于镕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