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1118亿元 有力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4-04-12 14:53:3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巍责编:蒋硕

  2023年,辽宁省实际新增贷款3053亿元,国有大行贷款增量和增速均创近七年新高。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贷款1118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大行贷款同比增长10.27%。精准有效的信贷服务支撑了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辽宁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1118亿元 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_fororder_发布会银行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黄非

  4月11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主要负责人围绕“落实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介绍了有关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付喜国介绍,辽宁接下来将从多方面进一步发力。在总量上,要稳定信贷增长;在存量上,要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在结构上,要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价格上,要有效降低市场主体综合融资成本。

  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激励覆盖范围已经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扩大到不超过2000万元,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机构主体由3家地方法人银行扩展到了5家。4月初,人民银行总行正式设立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将加强跟踪指导,推动该项工具在辽宁省落地。

  在支付服务方面,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实施方案》,拟于近期印发实施。同时,正在积极谋划在机场等重点区域建设支付服务示范区,全面优化支付服务环境。

  当前,辽宁正在加快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金融系统将统筹落实好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举措。一是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提质扩面。目前,全省便利化企业已达363家,今年一季度便利化收支额合计54.6亿美元。二是强化资本项目便利化政策的系统集成。推出外商直接投资、境内企业跨境融资、境内企业境外投资三类集成应用模式,助力企业用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三是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外汇支持力度。针对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出跨境融资额度便利化新政,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等值5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四是有序扩大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

  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吴迎春介绍,今年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将坚守金融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充分用好货币政策,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强全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提高信贷支持度;服务振兴发展,共建营商环境,支持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生效,加大普惠信贷供给,扩大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坚持金融为民优化支付环境,打造养老金融专属品牌和适老支付生态,完善专属渠道、特色文化、专属产品的完整服务体系,聚焦银行卡受理、现金支付、账户服务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强化老年客户和外籍来华人员支付场景建设。

  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耿曙明介绍,今年中国农业银行辽宁省分行将紧扣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机构多、人员多,特别是广泛覆盖城乡的优势,努力在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助力县域“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中体现农行担当、做出农行特色,今年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10%,同时不低于去年增速和全国农行贷款平均增速。全力支持农业强省建设,继续服务好重大项目,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水平,积极配合化解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邵巍介绍,今年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将持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当好稳定信贷增长的“主力军”;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当好优化信贷结构的“先锋队”;持续提升支付服务水平,当好支持保障民生的“实干家”;发挥全球化优势,当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杨铁军介绍,今年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将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全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综合金融供给;着重做好“五篇大文章”,强化“科创评价”体系运用,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优化普惠金融供给,深化“健养安”养老品牌建设,加力支持“数字辽宁”建设;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需求。(文 黄非)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