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梁启东:以创新驱动汇聚沈阳全面振兴新动能

沈阳日报2019-02-21 14:29:58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梁启东,日前就新时代东北振兴、沈阳经济结构调整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新时代东北振兴,经济结构是“四个短板”之一,振兴的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那么,结构调整的逻辑起点应该怎样思考?是着眼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还是对新动能的培育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振兴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这就明确指出了结构调整的着眼点,也指出了创新驱动的着力点。

  沈阳经济结构的调整,要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新机遇,抓住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立足于转换动能,以创新驱动汇聚沈阳全面振兴新动能,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总体思路是“四抓”:

  一是抓“新” 是大方向

  像辽宁、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困难,作为支撑的传统产业衰退,传统动能也跟着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还没有发育起来。目前,沈阳新旧动能转换青黄不接,老化的供给创造不了新的需求。所以,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就像一台“老车”,仅仅加点油、加点水,行不通,需要大修,要换发动机。在操作上,要寻找蓝海,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加大力度支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无中生有”不是魔术,是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寻找蓝海,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

  二是抓“轻” 是重手段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上的问题,是“四重四轻”——重“重”轻“轻”、重“旧”轻“新”、重“大”轻“小”、重“国”轻“民”。重化工业比重大,轻型工业比重小——轻重比例失衡,沈阳大致保持在75:25。轻型产业涉及衣食住用行、娱乐等多个消费领域,是关乎民生、民富的综合性产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在稳定内需、扩大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辽沈地区的轻型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不如人意。超市里,很难见到地产商品。沈阳的产业要由“重”向“轻”转变,轻型产业要“重整行装,再出发”。重点是实行“三品”战略,以“增品种”来满足多样化消费新需求;以“提品质”来促进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以“创品牌”来树立沈阳制造良好形象,争取在食品、家电、皮革、家具、五金制品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上实现突破。

  三是抓“小” 是大战略

  小微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科技型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目前,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底层力量。而科技型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但与一些南方城市相比,东北小微企业层次较低,民营经济质量和发展水平差距大。近年来全国500强民营企业,辽宁入围6、7户,黑龙江、吉林入围两户。2017年A股IPO的户数,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为98户、87户、65户,而辽宁只有两户。抓“小”,体现的是放眼未来的眼界,同样也体现了做慢工、做细活的定力。抓经济,既需要抓立竿见影的大项目、大投资,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抓“小”,反应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创新理念。“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小”与“大”有各自的优势和定位,大项目有大的带动性,小企业有小的辐射力。小企业有大发展,小舞台可以展现大世界。“小”与“大”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沈阳提出“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的企业转化和发展计划,2019年争取“个转企”2000户,“小升规”200户,“规升巨”20户。

  四是抓“减” 是真境界

  东北振兴,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就是既要做靠投资拉动扩大总量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也要做创新驱动的“乘法”、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除法”。东北地区产能过剩是多年的痼疾,支柱产业过剩严重。所以一定要痛下决心,做好“减法”的文章。在实际工作中,要在“三个字号”上下功夫: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沈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再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为“装进筐里就是菜”的现象没有了,市场没有永远畅销的产品,要让产品适应市场,不能让市场适应产品。所以结构调整必须“喜新厌旧”,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对于传统产业,也要“老中生新”,就是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以增量带动存量,对传统产业“挖潜开荒”,改造升级,推动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记者 韩冰)

阅读
 
编辑:李静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