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根秸秆的“七十二变”
2022-02-10 18:02:02来源:辽宁日报编辑:黄非责编:冯薇薇

  原标题:从前一烧了之,现在化身为肥料、饲料、燃料、基料、原料——一根秸秆的“七十二变”

  曾经,秸秆是种植业无用的副产品,往往作为柴火被付之一炬。

  然而近年来,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秆从过去简单的一烧了之,到今日采取5种主要方式开发利用,不仅仅是处理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利用理念的提升,也是人们观念的一大进步。

  来自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0年,辽宁省秸秆理论产生量为2444万吨,可收集量为2174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而2015年,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

  别小看这10个百分点的提升。于辽宁省而言,秸秆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提高量为21.74万吨,相当于至少43万亩玉米产生的秸秆可收集量。

  就地还田

  辽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然而伴随着秋粮收获,遍地的秸秆一度成为鸡肋——焚烧,破坏环境,有安全隐患;利用,不知从何下手,处理起来难度不小。

  从“十三五”开始,辽宁省吹响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号角,综合考虑秸秆资源、产业基础、发展布局、农民意愿、运输半径等因素,按照农用优先、多元利用、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市场导向、政策扶持的原则,明确了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就地就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量化处置。

  就地还田是一大方向。

  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还田作业主要是支持实施保护性耕作,让秸秆就地进行肥料化利用。在具体操作中,辽宁省坚持政策扶持、市场运作,支持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处置,探索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长效机制。

  在铁岭市昌图县亮中桥镇,盛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已连续8年做秸秆全量还田,探索出了秸秆就地消化、培肥地力的方式。

  盛铁雍说,采取秸秆就地还田的方式不仅省时省工,还保水保墒,粮食产量和品质都有提升。一算账,少了投入,多了产出,忒划算!

  放眼全省,辽宁省优先支持秸秆资源量大、秸秆直接还田利用潜力大的区域,实行秸秆直接还田整县推进,既消化了秸秆,又促进了黑土地保护。

  升华之旅

  如果说就地还田的秸秆实现了自身嬗变,那离田的秸秆则经历了一场升华之旅,变身燃料、饲料、肥料,实现了价值提升。

  燃料化是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的新增长点,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已在辽宁省快速发展。

  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具有诸多优势。秸秆收获期与供暖期正好衔接,将秸秆打捆存于地头,随用随取,不占用大量堆场,可切实解决农村秸秆乱堆乱放造成的村屯环境脏乱差和安全隐患等问题。秸秆锅炉替代燃煤锅炉,利用原有供暖管道,无须新增基本建设,可达到同等供暖效果。截至去年,辽宁省累计建设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工程126处,供暖面积达179.99万平方米,年可利用秸秆34.4万吨。

  饲料化也是重头戏。辽宁省在肉牛、奶牛、肉羊等草食畜禽重点养殖区域,以牛羊标准化小区、奶牛生产基地、规模化饲养场为重点,提倡粉碎直接喂饲,鼓励开展秸秆黄贮、氨化、微贮、压块、膨化、颗粒等饲料化利用,支持秸秆青黄储窖、饲料加工等项目建设。

  此外,辽宁省还支持和鼓励以秸秆为原料开展粗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秸秆产业链,支持利用秸秆生产非木浆纸、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降解膜等,实现原料化利用。支持利用秸秆作为基质栽培食用菌,实现基料化应用。

  科技支撑

  “五化”并举、全量处置,离不开技术支撑。辽宁省组织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发展中心、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试点县、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科县合作”“科企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破解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秸秆肥料化方面,省农科院优化秸秆还田绿色培肥、耕层构建抗倒耐瘠等技术,创制了苗带少旋播种施肥机和条带秸秆混埋作业机,集成了平原区玉米规模机械化丰产增效、丘陵区玉米集雨沟播机械化丰产增效等技术模式,实现了辽南湿润区雨养玉米丰产与资源增效。

  同时,创新了翻免交替、秸秆炭化、堆腐还田等耕层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了耐低温秸秆腐解菌剂产品,构建了以秸秆还田为关键技术的高产耕层构建综合增效技术模式,让种植户从中受益。

  在科技的支撑下,秸秆不仅助力粮食生产,还让畜牧业降本增效。

  在丹东果岭规模化猪场,育肥猪吃上了辽宁祥和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秸秆膨化生物饲料,替代15%至20%的精饲料后,猪的增重和全部精饲料饲养对比无变化,且提升了猪肉品质。辽宁祥和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的双螺旋秸秆膨化技术属全国首创,公司先后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辽宁省将继续创新思路举措,强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让小秸秆更好地释放大能量。(辽宁日报记者 李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