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摄影 杨晓川
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黄非):十年来,辽宁基础研究成效显著。2021年全省R&D经费支出600亿元左右,比2012年提高35.4%。“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纳米限域催化”等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十年来,辽宁战略科技实现突破。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水下滑翔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
十年来,辽宁平台建设日益加强。在辽宁布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4个,是2012年的1.4倍,数量居全国第10位……
8月11日,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召开“辽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力威对辽宁省十年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辽宁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省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动能加速集聚。
辽宁十年科技创新工作单“亮眼”
王力威介绍,十年来,辽宁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107家,是2012年的8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8158家,是2017年的8.7倍;培育雏鹰企业3017家、瞪羚企业547家。辽宁科技成果持续产出,十年来辽宁共有178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232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其中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78.6亿元,是2012年的2.3倍。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力威介绍相关情况 摄影 杨晓川
同时,辽宁区域创新得以高效推进。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8个。2021年,全省19个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占全省1.2%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13.8%的地区生产总值。
辽宁科技人才也得以加快引育。十年来,辽宁新增两院院士19人,两院院士达58人;新增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6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0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17人。
此外,辽宁民生科技也得以不断改善,派驻科技特派员5985人,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627项,带动农户25万户。同时,辽宁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8家,服务患者30余万人次,“10合1混采检测技术”等先进成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辽宁围绕创新发展推出的“实招”“硬招”。特别是近三年来,辽宁坚定不移走创新路,以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总平台、总抓手、总要求,积极推进科技引领创新工程。
辽宁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夯实创新基础。为科技创新厚植土壤,辽宁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明确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等刚性要求,以法治保障促进科技创新。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比2020年增长7.9%。同时,辽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发挥辽宁自身优势,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并通过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带土移植”工程,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建设省级以上“一带一路”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加速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
同时,辽宁着力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让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尽快在辽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创新效能。目前,全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11家,85%以上实现省内配套。省内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4.26%,较2019年提高2.86个百分点。2019年以来,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4.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4.7%。
此外,在服务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方面,辽宁着力引领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为辽宁工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在改造升级“老字号”方面,辽宁攻克百万吨级乙烯三机、五轴运动控制、铁路信号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正负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平台型智能机床等世界首创的高端产品。2021年,辽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全国26.9个百分点。
在深度开发“原字号”方面,辽宁突破材料组织与性能调控、清洁高效炼焦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止裂钢、耐蚀钢、合成气制乙醇催化剂等一批新产品,海洋工程用钢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领先,生物基尼龙纤维填补国内空白,“超纯镁”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培育壮大“新字号”方面,辽宁相继研发出11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等一批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创新成果。辽宁与北京、上海构成国内集成电路装备产业三大重点地区。2021年,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1.2%。
接下来,辽宁将全力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努力让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创新平台更优更强、创新人才更加集聚、科技企业更多涌现、科技成果更多转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显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