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千山源流史(第一卷)》正式出版。该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探源丛书中的一部,采用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相互印证的研究手法,着重研究以鞍山周域地名和文化遗迹的历史本源,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探源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空白。
作者郑激宇现任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史馆馆长,鞍山地方史研究专家智库专家。获“鞍山史志专家库”专家称号。郑激宇长期专注于辽东半岛山地水域历史文化溯源研究。
近日,记者围绕《千山源流史(第一卷)》,对郑激宇进行了专访。
■记者:《千山源流史》在学界首次论证、解析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对“蚩尤”名义的探讨、“西王母”名义和西王母之邦的地望探讨等。当初您为什么要写作这样一本书呢?
□郑激宇:我生长在千山风景区脚下的古辽阳,今钢都鞍山,从小游玩、攀爬千山是我人生的美好记忆,千山是我爱恋的充满温情厚意的“家山”。
近二十年来,我持续关注千山文化的溯源,挖掘千山的唐王传说与丁令威传说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并且收集、收藏了海量涉关辽东千山风景区及周域辽东半岛文化的历史史料、地方文献、文物、地图、历史图片等。辽东千山地域历史地理文化档案与史料也是我重点收集对象。一些还没来得及公开发表的珍贵史料、考察报告等我也收集了上来。
随着拥有历史资料增多,家山千山的文化史脉和鞍山地域的史前文化与古族族属的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遗迹与史料证据日渐丰满,在我心中,好像重新树立了一个古老的、神秘的,又充满传奇和崭新的辽东文化印象与千山文化现象。
比如,辽东千山地域的以营口石棚和海城析木石棚为代表的(史前4000多年的)石棚文化。被今学界主流认定是中国乃至世界石棚(石室)形制文化的最早考古年代文化区域。
比如,鞍山岫玉,已然成为中国文化探源的重要文化圈的红山文化、余杭良渚反山文化、殷墟出土玉器等重要的基石文化源流线索。千山岫玉为什么会在诸多史前古国文化圈中出现?而且,至今有史前岫玉线索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临近的温州瑞安地区,也有辽东的石棚文化遗址。史前岫玉和石棚分别在东北和江南地域密集交织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呢?
再比如,河南黄帝故地具茨山有证明为史前6000年左右的巨石凹穴岩画文化,今学界也基本认同与辽东千山分布在千山周域的鞍山、海城地区的巨石凹穴岩画同源。而且巨石凹穴岩画的出现,又将史前岫玉在河南殷墟的出土的史实,证明了辽东千山与中原河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同源,成为并非孤证的文化证据线索。
因此,仅仅从以上三个史前文化重要线索的面向来看,辽东千山地域的史前文化源流和古族史源,便很值得在中国历史文化探源的视域下,重新思考和估量了。
而且,辽东千山地域史前的文化遗址群密集,如营口的金牛山、海城的小孤山远古古文化遗址等,都独秀于中国史前文化之林。包括7500年前左右的沈阳新乐文化遗址,鞍山岫岩6000年左右的北沟遗址,还有大连小珠山文化遗址群等等,尤其是鞍山地域确实更有丰厚的又鲜为人知的分布在今鞍山市区,包括海城、岫岩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址群等等,都为辽东千山文化的史前缘起和溯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景深。
所以,家山千山,在我的学术视域和文化世界里,永远是古老而神秘莫测的文化圣域。我愿意用我的一生来给世界论证、讲述不一样的独具魅力的千山文化。
■记者:在《千山源流史》这本书中,您的主要学术观点是什么呢?
□郑激宇:鞍山地区千山山脉周域,曾是《山海经》记载的中国唐虞时代文化兴盛发展的核心地区。
在辽东半岛,曾经是胡人和貊族生活的辽东千山地域,即以今天千山风景区为核心向周域扩散的,流传着唐王传说与丁令威传说的文化圈带,同时伴有史前巨石凹穴岩画群和巨石石棚文化并存交织的文化圈带,并且富含史前重要古域名、地名,如北海、南山、首(阳)山、辽口、怀山、大陆(路)、析木等地区,是中国至少在唐虞时代文化发源、发展的重要地域。
这一地区的范围,主要以千山山脉的千山风景区为中心,向四方延伸的边界为:最北至少到达今辽宁省的辽阳首山地区,延伸到古襄平、古安平、辽阳小屯等地区;最南到达大连小珠山文化遗址诸岛,包括辽东湾的蛇岛,营口辽河入海口周域;东部到达岫岩和丹东地区;西部至少到达鞍山市台安县及辽泽地带。
在《千山源流史》这本书里,我的主要学术观点包括以下重点领域的结论,即辽东千山山脉诸域是很多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地区。
包括千山与《左传》的“晋之大陆(路)”。鞍山市区的史前文化遗址圈带的陶官屯临近的“大陆(路)”地区,曾是陶唐氏的“唐人”故地,是武丁殷墟甲骨卜辞记载的建在“唐(土)”的商邑,是《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记载的殷武丁帝所迁殷都的“大陆之野”,即古晋国初封唐叔虞的陶唐故地“晋之大陆”(《左传》《吕氏春秋》)地域。
千山与《尚书•尧典》的“怀山襄陵”。鞍山市内分布史前凹穴岩画遗址群的东山风景区,古名“怀山”,是历经夏、商,到周初封给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古陶唐旧地的“怀姓九宗”的怀山之地。包括辽阳的首山,古名“大襄山”地域,是《尚书•尧典》和《史记》中记载的帝尧所居的“怀山襄陵”古地。
千山与《列子》的“终北国”。辽宁营口的辽河入海口,古名“辽口”,是清华简《系年》记载古齐国“北海”长城遗址区域,营口北部的鞍山市千山风景区周域是《列子•汤问》记载的大禹、周穆王、齐恒公都到达过的“北海之北”的“辽口”之北的“终北国”。
千山与《孙子兵法》的“反山之原”。古襄平今辽阳和南部的首山是“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即齐国孙武记载的黄帝战蚩尤的古“襄平”和“反山之原”。
千山与清华简《系年》的“南山”。古襄平今辽阳及其南部的首山是清华简《系年》记载的古齐国与古晋国、古越国 、古赵国,曾征战的古襄平南部的“南山”长城遗址地,也是中国古训“福如北海,寿比南山”产生的史源地。
千山与《逸周书》的“绝辔之野”。辽阳南部的首山,是古齐国的“南山”,是《逸周书》记载黄帝杀蚩尤,在陶唐氏所居古冀州之地的“绝辔之野”古老地域,蕴藏着中国古老的天文星宿分野学说文化内涵,即状如“缰辔”的“南斗宿”所分野的“南山(之野)”,
千山与《山海经》的“青丘之国”。辽东半岛千山地域,是《山海经》记载的“青丘之国”,是《淮南子》记载越海之地的“青丘树木之野”,《吕氏春秋》记载的“青丘之乡”,是《归藏》记载的黄帝杀蚩尤的“青丘”之地。
千山与《诗经•韩奕》的“梁山”。辽东千山风景区是《诗经•韩奕》记载的古晋国的“梁山”圣地,即古陶唐氏故地。也是《诗经•韩奕》记载的北国“追貊”之地,即《山海经》记载的近燕“貊国”的区域。
千山古名“室伪山”与陶唐氏后裔豕韦族。《汉书》记载千山古名“室伪山”(同室韦、豕韦),是古陶唐氏后裔商代“豕韦族”最初所辖山地名义史源。
千山与《史记》的“太山”。千山风景区的“无梁(量)观”“太极石”景区,是《史记》等古籍记载的古“太山”遗址。太山之名的初始含义源自古代天文历法体系和哲学思想体系下,居于天中心的“太一星”(天帝、天父)分野山地,命名“太山”的史源。发源于辽东千山区域的“太子河”的初始含义,源自中国哲学体系“太一生水”的文化内涵,即“天帝之子”是“太子”的名义来源,更是千山古名“太山”,应当是“太一星”天帝分野的证据。
千山与《山海经》的“昆仑山”。千山风景区的“无梁观(无量观)”“太极石”“拜斗台”和“振衣岗”史前岩画古遗址群,源自古代天文星宿分野文化原理,是天中心的“北斗”分野其下“昆仑山”的遗址。千山“拜斗台和振衣岗”遗址是古人在“北斗”之下的“昆仑山”,祭拜北斗,施行礼乐,演唱傩戏的文化内涵。
千山与《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西王母的“群玉之山”。辽东千山风景区,包括富含温泉地带的辽东石棚(室)、石城(山城)文化遗址区域,具备《山海经》与《穆天子传》记载的西王母古族生活圈的古训特征,是“西王母之邦”的“昆仑山”“群玉之山”故地。
东北千山与《山海经》中西王母的“虎崇拜”文化。《山海经》被形容为“虎齿豹尾”的西王母传说,最早源自千山仙人台景区周域及其西北部地区,源自千山地区古唐人崇拜东北虎,主参宿即白虎宿,来判定秋冬季节时令的天文物候历法文化体系。
千山“唐王传说”源自帝尧“唐王”创始腊月祭祀的古傩戏礼俗。千山唐王传说源自陶唐氏帝尧创始腊月祭祀的古老历法活动礼俗,以“傩戏”为主线,以“射礼”为特征的中国节气文化起源。并在辽东民间经由秦王李世民东征的历史典故,持续以“唐王”为名义在东北地区传承、传播的古老民俗文化现象。
千山丁令威传说是《周礼•月令》的民间古谚歌谣传世。丁令威传说源自陶唐氏帝尧时代发明华表木,在中国天文物候历法体系下,测风观影,体察候鸟,判断时令节气活动的特质文化内涵。并在辽东千山持续发展到周代,以《月令》,包括《韩非子•十过》等古老礼乐文化特征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源流。
■记者:您的这本书,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方面的材料众多。在撰写此书过程中,您的重点关注方向是什么呢?
□郑激宇:在千山地缘史脉源流方面,我查阅涉关辽东千山地域,古域名,山地,水系及古族考源的中国历代史料和文献。除历代明确的辽东地方史志外,还囊括自古陶唐氏及豕韦族传说时代开始,经历夏、商、周三代,到古晋国、古齐国、古赵国、古越国、古韩国、古魏国、古燕国等相关史源原始史料。比如,要寻根商周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青铜金文,要研究如今学术界已经共识的《山海经》和《周穆王传》《周易》等古老文献,要参看《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楚帛书《太一生水》银雀山《孙子兵法》等战汉时期简书和壁画,要研读《老子》《庄子》《管子》《列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经典文献,要查阅《左传》《二十四史》等正史文献和《越绝书》《齐乘》等古老的地方史源古籍。
在千山传说和中国民间传说文化圈方面,我通览中国民间传说和全领域涉关千山唐王和丁令威传说的历代史料文献,包括中国傩戏唱本,以及鞍山地区岫岩太平鼓《火龙传》唱本和东北汉军烧香活动的“唐王传说”唱本。涵盖中国历代神仙列传、狐鬼异志等古老话本。
在中国天文历法史源方面,要参考中国历代天文物候历法史志文献,如《夏小正》《周礼•月令》,包括历代史志的《天文志》和中国古代寓言、少数民族古历法。以及《考工记》《周髀算经》《农桑辑要》《琴操》等源于古代历法活动的关乎农务时令的各种古籍。涵盖《诗经》《楚辞》等,至今被解读是文学作品的中国礼乐经典古籍。
在中国史前考古遗址与千山原生文化圈方面,深入探究具有千山地域原发文化基因特征的中国史前文化考古遗址文化特征,包括涉及的全维度体现华夏文明共同祖源文化的史料和历史文献。比如千山岫玉文化,石棚(室)文化和凹穴岩画文化与辽西红山文化、余杭良渚文化、河南殷墟文化互通互证的所有学术调研报告,相关史料。(记者 朱忠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