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消息:“我乃马童是也,银宗娘娘行围采猎,前去带马走也……”在辽宁省义县大榆树堡镇,这个紧邻着辽代萧太后长眠之所——医巫闾山的小镇上,有一群人至今仍在传唱着一种独特的老腔老调,配合着丰富多变的舞步和表演形式,演绎着当年萧太后携侍从到医巫闾山打猎的故事。
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契丹竹马旱船舞民间舞蹈团。他们在副团长、大榆树堡镇竹马舞非遗传承人刘志忠的带领下,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发扬“大榆树堡镇竹马舞”这种特殊而古老的表演方式。
刘志忠(中)和艺人们表演竹马舞(图片由受访者刘志忠本人提供)
出身表演世家 自幼学习竹马舞
刘志忠和老艺人们表演的竹马舞,是“义县社火”的一种表演方式,最早由契丹人从中原地区引入,通常在当地“九龙十八会”、节日庆典等活动上演出。竹马舞以舞为主,有行当角色,也有唱词故事,特别是结合了竹子编制的马匹和骆驼造型道具进行表演,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契丹贵族的生活场景。
刘家人与竹马舞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刘志忠的爷爷。刘志忠的爷爷早年间曾是社火旱船舞的表演者,后来转为表演竹马舞。刘志忠的母亲年轻时便是表演竹马舞的骨干演员。除了爷爷、母亲,刘志忠的叔父、姑姑等亲人也都曾是竹马舞演员。
刘志忠从小看着爷爷、母亲及其他亲人们排练竹马舞长大,那时候,年幼的他常跟在大人身后比比划划,咿咿呀呀地学唱腔和唱词。等他长到11岁时便跟着母亲正式学艺。此后的人生岁月里,他当过学校教师,也做过企业职员,而竹马舞却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且早已成为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竹马舞表演现场(图片由受访者刘志忠本人提供)
历经岁月磋磨 竹马舞险些失传
竹马舞从服饰、道具到唱词都带有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特征,也曾因此风靡一时,在大榆树堡镇已流传了数百年。然而近代以来,竹马舞表演却鲜有人问津,一些老艺人因此改行,年轻人则无意参演。
刘志忠介绍,在漫长的传承岁月里,一些唱词、唱腔、表演绝技已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现存的竹马舞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虽然展现的是当年萧太后打猎时的场景,但与竹马舞搭配的经典唱词“十道嗨”里表达的内容与人物、场景却并没有紧密关联,期间的历史演变和关联唱词早已无处追寻,这也是刘志忠最为遗憾的地方。
“守艺”更需传承 竹马舞后继有人
2006年,刘志忠的母亲和村里的老艺人成立了“契丹竹马旱船舞民间舞蹈团”,保护、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以老带新培养接班人,也为有着共同志趣的一群人打造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母亲去世后,刘志忠接过舞蹈团的接力棒,也成为了队伍中年青一代的新“马童”。
多年来,在老、新队员的共同努力下,舞蹈团的演出一直没有间断。目前舞蹈团平均年龄约为40岁,新演员已经接棒老演员,担负起表演和传承的重任。只要有机会,刘志忠和演员们便会聚在一起,带上特制的道具,穿上精致的戏服,为观众表演竹马舞。
演出之余,刘志忠还与当地学校频频合作,把竹马舞表演技艺带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如何生存、如何在竹马舞的韵律中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刘志忠也有了自己的小徒弟——一位同村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刘志忠对他寄予厚望,“他就是下一任‘马童’,孩子年轻,还得锻炼几年,但‘马童’后继有人了。”刘志忠说。(文 黄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