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督办“一号重点建议” 打出监督“组合拳” 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市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综合受理模式,实行“一件事一次办”。
“浑南会客厅”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保姆式”服务。
当事人利用智慧法院系统进行自助诉讼服务。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城市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沈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连续三年将《关于打造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良好法治环境的建议》作为“一号重点建议”,综合运用视察、听取审议专项报告、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监督快线等10余种监督措施,连续三年全力监督推动,打出了一套建立督办体制机制、完善法规体系、强化法律和工作监督、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等方面的“组合拳”。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主要领导高度重视 “一号重点建议”办理工作,聚焦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全力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今年,沈阳市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80个参评城市中成为20个标杆城市之一,连续两年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全国标杆城市,办理建筑许可等6个单项指标被评为全国标杆。
连续三年督办“一号重点建议”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2019年初,市人大常委会从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960多件建议中,综合分析25件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选取了市人大代表姜成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打造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良好法治环境的建议”,确定为主任会议组成人员“一号重点建议”进行督办。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一号重点建议”督办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三位分管领导共同协调推进,有关专委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齐力督办,市区两级人大联动督办,开展调研、视察、检查、暗访40余次,召开座谈会、调度会、推进会30余次,将发现的问题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转交“一府两院”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并跟踪推进解决。截至目前,共向“一府两院”移交督办问题和建议100余件,全部得到解决和有效推动。
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围绕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沈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修改了《沈阳市道路货运市场管理条例》等3部具有沈阳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对现行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废止了《沈阳市民营科技企业促进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及《沈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8件政府规章,清理1316件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
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对“一府两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如听取审议营商环境建设专项工作报告,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转“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并跟踪督办,推动各方面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组织开展《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执法检查,拉出问题清单,推动整改落实,有效解决政务数据资源不敢、不愿、不会共享等问题,助力营商环境建设;做出加强检察监督重大决定,有效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号重点建议”来自人大代表,代表了人民的呼声和期盼。在督办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连续三年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沈阳振兴”等系列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为优化营商环境和沈阳振兴发展献计献策。人大代表通过“监督快线”提出涉及营商环境、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2000多条,及时转送有关部门办理,回复解决率达98%以上。
聚焦热点难点开展专题询问 破解营商环境建设难题
如何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将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成本竞争力?如何落实好惠企政策,让企业有真正的获得感?如何解决案件超时限审结、诉讼费退费难问题?怎样在涉民营企业案件办理中,做到“少捕慎诉”,为企业安心经营和放手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抛出的一个个问题,追根究底、切中要害,聚焦投资者、企业、群众和人大代表的普遍关注和热切期盼;一声声掷地有声的回答,正视问题、真诚坦率,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振信心、鼓足干劲。今年4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以联组审议方式,对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询问。12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咨询专家围绕当前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询问,市政府主管副市长,市法院、市检察院主要领导和市发改委、市营商局、市司法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会应询回答、表态发言。
“问的,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法律监督需要着重破解的难题,问中了要害、问到了关键、问出了实效;答的,能够直面问题、态度真诚、详尽细致,答出了思路、答出了举措、答出了担当。”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财经委委员、碧桂园集团辽宁区域总裁周成斌高度评价这次专题询问说,“特别是面对一些颇为尖锐的问题,应询者也能做到不推卸责任、不回避矛盾,这对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助推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和市民对于办事效率问题颇为关注。在专题询问中,市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刘彦学针对如何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进行了提问,市营商局相关负责人作了细致回答。沈阳市将大力推动以“一件事、一张网、一个窗、一次办”为核心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不找人办、不见面办”,力争年底前真正实现“网上全办、一网通办、一窗全办、一次办完”四个百分之百。
近年来,沈阳市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如何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在专题询问中,市人大民侨外委主任委员邹昊关注并询问了这一问题。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沈阳市将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努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进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全力全速抢抓施工黄金期,加快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确保项目真落地、快建设;不断优化项目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优化法治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最根本、最稳定、最长久的保障,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梁洪杰就如何加强沈阳市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询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沈阳市将启动社会信用立法工作,重点将政务诚信建设纳入社会信用立法条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会上,应询部门针对提问当场提出了许多具体解决措施,大部分问题将在今年底前得以解决。“询问和答复只是起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才是目的。”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问”后,充分发挥常委会及相关专委会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对询问答复问题的跟踪问效和督办落实力度,监督推动“一府两院”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善,建立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市政府:全面深化创新改革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近三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创新改革,不断推出惠企举措、释放红利,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与创造力。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沈阳连续两年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全国标杆城市。
《沈阳市“只提报一次”改革实施方案》《沈阳市“一网通办”行动方案(2021)》等递进式改革方案出台,从在线办理成熟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准确度、服务方式完备度、在线服务成效度五个维度系统推进“一网通办”能力提升,让企业和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截至目前,全市依申请类事项可网办率达100%,全程网办事项由61.8%提升至98.1%,即办事项由34.3%提升至74.3%;在市区两级审批部门全面推广“移动签批”服务,累计8100余项审批事项完成“移动签批”;教育缴费、公积金提取、异地就医申请、婚姻登记预约等205项高频便民服务实现“掌上办”;“公积金提取”“入学”“新生儿”等首批220件跨部门“一件事”上线运行,办理量超20万件。沈阳“一网通办”主要指标连续在全省排名第一,政务服务“好差评”满意度99.99%。
沈阳市持续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大幅提升工程审批效率。全市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总体审批时限压缩至40个工作日内,50%以上新建工业类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100%低风险工业建筑项目实行建筑师负责制。截至目前,已有7382个项目上线运行,4115个项目完成竣工验收,申报材料精简比例达45%,总体审批时限压缩67%。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沈阳市建立了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行“前台集中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运行模式,实行政务服务双休日“不打烊”,大力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预施工许可”“服务管家”工作方式。“沈阳市政务服务标准化”成为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
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沈阳市深入开展“万人进万企”“一联三帮”活动,组织全市10473名干部联系帮扶16617家企业,全市3100余家规上限上企业全部纳入“帮扶企业库”,惠企“政策包”点对点送达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产业链、融资、人才用工等方面问题1236个,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市法院:聚焦关键领域 打造良好法治环境
近年来,市法院聚焦审判执行、司法服务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力推动长期未结案件、诉讼费退费难、执行不规范等问题整改,为打造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
市法院将长期未结案件清理工作纳入教育整顿顽瘴痼疾专项整治范畴,严把审限管理审批关,依托信息化审限监管手段,规范审批流程,全面清理超审限案件,加强审判质效精准化管理,积极推进审判专业化和“分裁调审”改革,满足市场主体方便、快捷、多元解决纠纷的司法需求。
诉讼费退费难问题备受人民群众关注。为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切实解决退费难、退费慢尤其是“胜诉退费”问题,市法院建立了一站式退费服务机制,优化退费流程,在全市两级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诉讼费用收退专项窗口,专人负责、集约办理当事人胜诉退费及其他收退费程序性事务,并逐步探索网上退费模式,建立了“主动退网上退”快速退费机制,做到应退尽退、及时退还。今年6月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共为群众退费600余万元。
针对代表反映的法院执行工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市法院制定印发《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规范适用执行强制措施操作指引》,依法审慎运用执行措施和强制措施,并在全市法院执行系统开展为期一年的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执行行动,重点围绕“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和擅用失信名单措施”问题进行清查,重点整治明显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财产,违规采取限制消费和纳入失信名单措施,违规删除、撤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问题。
市检察院:转变理念强化监督 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市检察院持续转变理念、强化监督、创新工作,大力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履行,落实“少捕慎诉”刑事政策,不断延伸服务保障职能,为企业安心经营、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市检察院围绕“少捕慎诉”大力推动司法理念转变,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以及《关于防止刑事手段介入民事经济纠纷和“清理”涉民企刑事犯罪案件工作的意见》《提升轻刑案件质效的意见》等7项规章制度,将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理念贯穿于检察工作全过程全环节。市检察院还针对诈骗类、非法集资类、非法经营类、商业贿赂类、挪用资金类等民营企业多发类案,细化审查标准,严把证据关,进一步提升案件质效。今年以来,全市两级院起诉涉民企案件同比下降26.9%,作出不捕决定的占审查逮捕此类案件总数的28.5%,体现司法理念的转变。
针对企业家普遍呼吁的加强立案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活动监督,市检察院综合运用书面纠违、检察建议和抗诉等手段,依职权坚决予以监督和纠正。1—7月,全市民事检察部门受理涉民企案件148件,均以“绿色通道”受案办理,办结率达86%,压缩办案时限20%以上,为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2800余万元。(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心萌 王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