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沈阳民政以“振兴新突破”为号角,将为民初心化作切实行动,从养老服务体系构筑的温暖保障,到殡葬改革传递的人文关怀;从婚俗新风点亮的幸福时刻,到社会救助托举的民生底线……每一处民生细节都镌刻着民政人的担当。
沈阳市民政局、沈阳市福利彩票中心联合国际在线辽宁频道推出“2025沈阳民政进行时”系列报道,全景展现沈阳民政系统在保障民生、服务群众过程中的创新举措与阶段性成果。本期,我们介绍沈阳民政老龄事业创新决胜成果。
今年以来,沈阳市将老龄工作部分事项纳入民生实事重点推进,从养老暖心护航行动的落地,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增强,再到住宅区宜居改造的推进……一系列举措精准对接“银发”群体需求,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交出了一份饱含民生温度、彰显城市担当的厚重答卷。
在社会保障领域,全市基本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截至6月末,沈阳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62.9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66.6亿元。同时,沈阳市为33884名分散供养特困、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老年人投保了意外伤害险,覆盖率达100%,为老年人生活增添了坚实保障。
组织开展防范养老诈骗宣传教育活动 供图 沈阳市民政局
品质养老服务方面,沈阳市不断发力提升服务质效。沈阳市更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清单,服务时长已突破40万小时,更多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贴心的服务。同时,沈阳市争取到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适老化产品“焕新”活动,让政策红利惠及适老消费,实实在在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为了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沈阳市鼓励社区多元发展养老服务,累计已有1080个社区、1118个村达到品质养老培育标准,占比分别为93.6%和73.2%;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质量,让老年人尽享安全可靠、营养美味“舌尖上的幸福”。此外,养老服务队伍也不断强化,全市已培训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700余人次。
健康支撑层面,沈阳市持续扩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覆盖面及服务内容,上半年累计为超过3.7万名老人进行免费健康筛查,随访老年人4863人。随着医养结合服务不断深化,通过指导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协议合作,加强对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成功培育医康养护一体化项目20个。安宁疗护服务医疗机构也由28家增至35家,安宁疗护床位达到396张。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公立综合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创建进度达到95%,老年医学科建设也在持续加强。
在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上,沈阳市积极实施“银龄行动”,组建了沈阳市“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骨干团队。市老干部“送学上门”报告团深入社区、农村授课510场,受众5万余人;社区幸福教育课堂送课9.3万课时,新培育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点位40个;市老干部大学开设各类教学班213个,在校学员超过6500人次,微信公众号推送微课堂网课30节。同时举办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文体活动450余场,极大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沈阳市着力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全面提升老年宜居环境。积极组织开展2025-2026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依托老年大学、社区开展智能手机操作、线上文化资源使用等专题培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融入智能社会。
沈阳都市圈旅居养老推介活动 供图 沈阳市民政局
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方面,沈阳市稳步推进老年产品研发生产,加快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举办沈阳都市圈旅居养老推介活动,搭建域内外旅居养老资源对接平台。“沈水之阳号”沈阳-阿尔山银发专列首发,载着“银发族”开启“诗与远方”之旅,为老年人的旅居生活提供了新选择。举办沈阳银发经济合作交流活动,发布银发经济重要应用场景。累计举办“银发大集”主题活动14场。组织40余家养老企业积极参加省首届东北亚国际银发经济合作交流活动。智慧养老与养老金融也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沈阳银发经济合作交流活动 供图 沈阳市民政局
从社会保障的坚实兜底到品质养老的温馨升级,从健康支撑的全面守护到社会参与的活力激发,再到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细致构建与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沈阳市上半年的老龄工作全方位覆盖老年人生活的各个维度,为“银发”群体托起幸福“夕阳红”。
接下来,沈阳市将继续深耕老龄工作,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这座城市里感受温暖、收获幸福,让“夕阳红”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文 黄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