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连美术馆举办旅法画家林鸣岗油画展
大连日报  2018-05-29 11:21:05

图片默认标题

图片默认标题

图片默认标题

林鸣岗,旅法著名油画家、散文家,法国国家艺术家协会会员,香港油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由大连美术馆、大连市油画学会主办的“《生命之旅》——旅法画家林鸣岗油画展”正在大连美术馆展出,将持续至6月10日。这是林鸣岗第一次在中国内地举办专业性个展,展出了他30余年间创作的50余幅油画作品。“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永远尊重,一是人类历史中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传统,二是对大自然的了解与热爱。”这是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林鸣岗所秉持的艺术理念。

  1952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的林鸣岗,经历了上山下乡,26岁移居香港,38岁远赴法国巴黎,过了知天命之年后又回到中国写生山水……“颠簸了一辈子,最打动我的还是大自然。”林鸣岗说。

  上山下乡时,山区的大树、森林印刻在少年林鸣岗的记忆中。数十年后,这些年少时的经历与感触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出现在他的生命中。“梵·高、列维坦去世时未满40岁,我已经60多岁了,想到生命如此短暂,令我倍加珍惜时光和热爱大自然。所以,欧洲的树、中国的树和大连的树,在我眼中是一样的。我们在同一个天空下、同一个地球上生存。”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感恩之念,他想把对自然与生命的体验都凝结在作品中。

  “一草一木都与我的生命连在一起。”林鸣岗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当个体生命完全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时,就会随之产生“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的追问。

  艺术共鸣:传承文化和留存记忆

  “写生就是与自然对话。”林鸣岗的创作大多源自写生。巴黎住所附近的一处街景,他反复画了好几年。一年冬天,他再次在同一位置观察时,一条黑狗出现在熟悉的场景中,点燃了灵感。于是,他在几乎已经完成的画作上又画上了一条狗,就有了这幅静动之间的《大雪纷纷》。

  “我关于巴黎圣母院的作品几乎可以做个展览。”林鸣岗既从不同角度画巴黎圣母院,也画同一视角春夏秋冬的变化。“不要担心题材重复,绘画与音乐一样,有高低音和节奏的变化,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切入、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观察细致、表达精确、逻辑严谨是林鸣岗对写生的要求。

  从在法国卢浮宫临摹到足迹覆盖德国、意大利、捷克、匈牙利等国的写生,林鸣岗手持画笔在欧洲奔波多年后,契机在他55岁这年悄然而至。2007年,林鸣岗在香港办个展,随后的内地之行让他感慨:“中国太大了,变化太快了,可以入画与表达的内容无穷无尽。我是个中国人,却还没有画过中国的风景。”此后,每年他穿行于中国的山水间写生,长白山、敦煌、青海湖、张家界、武夷山……用西方的绘画语言表现东方的景致。来大连举办个展前,他在陕西写生。福建的某个岛上,还有一批创作中的画在等待他完成。

  这次展览展出的年代最早的作品也始于福建。红砖垒砌的柴火灶台、圆形木质锅盖、提水木桶……而今,林鸣岗1984年创作的《我家的厨房》中所描绘的景象在城市中已难得一见。“艺术品也是文化的传承和记忆的留存。”林鸣岗说。30余年前福建家乡的记忆,引发了日本、法国收藏家的兴趣。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彼此呼应,艺术就这样唤起了熟悉而陌生的共鸣。

  从东到西:真诚地表达内心体验

  “好作品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快,快就容易浮躁。要慢,慢慢看、慢慢想、慢慢画。”到法国游学后,林鸣岗艺术语言的个人情感表达更为内敛,创作态度也更趋严谨。这样的理念和林鸣岗对西方古典艺术的了解与热爱相关,而他所接触的欧洲艺术家严谨、认真、做到极致的行事态度也令他感触颇深。

  林鸣岗认为,中国文化受老庄影响很深,具有形而上的意味,绘画开阔而写意;西方文化强调理性,注重“术”,绘画写实而具象。西方绘画中的色彩理念、透视关系,乃至印象派的出现,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从平面设计到汽车工业,从家居装饰到城市规划,色彩都极为重要,中国大陆对色彩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好画家既是思想者,也要为自己而画,真诚地表达内心体验。”2014年,陕西黄帝陵之行,极大地触动了林鸣岗的艺术神经。他陆续创作了30余张柏树系列作品,包括近期完成的两幅尺幅超过5米和7米的彩墨画。

  在林鸣岗看来,大自然呈现的喜怒哀乐与个体生命有种奇妙的连接。“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柏树有不同于西方的特别意味。”在这两幅画中流露的苦涩、孤独、沧桑以及生命的煎熬与力量,既是自然与心灵的对话,也是他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漂泊多年后重回母体文化,林鸣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悟,也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记者 周代红)

编辑:杨海峰